- 北京:中小学9月起各学科"校外课时"平均不低于1/10
- 2014年08月30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提要:9月新学期开始,中小学生们将有更多走出校园学习的机会。记者从部分区县获悉,市教委将对“校外学习”的课时有明确规定,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将有不低于10%的课时要在社会大课堂进行,相当于每周至少半天课程在校外进行。
9月新学期开始,中小学生们将有更多走出校园学习的机会。记者从部分区县获悉,市教委将对“校外学习”的课时有明确规定,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将有不低于10%的课时要在社会大课堂进行,相当于每周至少半天课程在校外进行。
政府购买聘千名课外教师
今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市区两级教育部门和有关资源单位将共同完善社会大课堂建设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千余个社会资源单位培养和聘用千名课外辅导教师。
另外,每个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分别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抗战纪念馆;至少参加十次集体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观看百部优秀影视作品、阅读百本优秀图书。
各校还要设立中小学志愿服务岗,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要记入成长记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目前已有100余节优秀课例
自2008年开始,北京实施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项目。目前,社会大课堂市级资源单位已达500多家,包括故宫、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区级资源单位数以千计。这些资源单位主要为学校集体组织或学生个人开展课外及校外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教学活动提供相适应的活动环境。
据了解,此前市教委依托各区县的60多所中小学为实验样本,进行深度研究与实验,开展了中小学27个学科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验研究,6000多名教师参与了社会大课堂课程的开发,培训教师2万人次,出版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要点》、《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活动实验基地课程开发一览表》等指导性文件,推出了中小学各学科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课程开发的优秀课例100余节。
部分学校尝试“走出校园”
同时,本市部分学校也在综合实践课中进行“走出校园”的尝试。例如北京小学打破学期授课,把每学期4个半月的课程学习时间一分为二:先上两个多月的文化课,然后集中1周上综合实践课,最后再上两个多月的文化课。北京小学的综合实践周课程取名为“四季课程”,即以四季特点划分主题:秋季神清气爽,开展科技创意;冬季接近年底,进行传统文化研究;春季天气好,适合户外运动健身;夏季炎热,安排在室内静心读书。
崇文小学校长白淑兰介绍,目前小学课程中明确规定的校外授课时间是每学期两天半,其中一天半是“蓝天工程”的课程,另外有一天是劳动实践。但是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们一直努力为孩子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例如美术课带孩子走近明城墙,科学课带孩子去科技基地,安全教育带学生去消防队等。
35中校长朱建民说,学校的科技班、艺术班每学期都有走出校园的“小学段社会实践课”,学生到中科院的野外科考基地去学习,到校外采风,或者到西部支教,这些实践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目前35中成立了“生涯教育与素质拓展中心”,将继续开发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社会实践在学生的课程中算学分。
对于让孩子走出校园去上课,家长们多数持赞成意见。“走出校门开眼界,与社会有所交流而不是一味闷在教室里,这对孩子成长有好处。”还有家长表示,自己小时候学校就有“学工”课,每学期一周到校办工厂里跟工人一起劳动,真正体会劳动的艰辛,这样的收获受益终身。 但也有家长怀疑,对初三、高三的毕业班学生来说,每周半天的校外课时很难“达标”。(本报记者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