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高校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 2019年08月31日来源:中国江苏网
提要: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重要一课。走出校门的江苏大学生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梦想,把青春洒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重要一课。走出校门的江苏大学生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梦想,把青春洒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爱和希望浇灌
给山区娃办夏令营
暑假里,苏州大学“关爱兰花草”陕西支教团13名大学生赴西安市蓝田县九间房镇,在张家坪九年制学校开办了为期10天的暑期夏令营,当地50多名中小学生在夏令营里度过一段充实、愉快的暑期时光。
今年是苏州大学支教团连续第六年来到张家坪九年制学校。“来之前我们做了很多准备,不仅向往年的支教成员取经,还在张家坪九年制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中间做了调研。”支教团成员徐添钰说。依据调研结果,支教团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课程。
支教团成员将主科课程和兴趣课程有机融合起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讲授给学生们。朗诵、赏析、书法、话剧,语文课上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找规律、拼火柴、解奥数,数学课则侧重智力能力的开发;对于山区孩子们普遍基础较差的英语课,团队成员鼓励孩子们多听多说,在互动游戏、英文歌曲、英语短剧中,潜移默化地纠正发音、巩固知识。武术、心理健康、美工、科学实验等丰富多彩的兴趣课程让山里的孩子们大开眼界。
据悉,苏州大学“关爱兰花草”陕西支教团成立于2014年,支教团每年选拔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等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利用暑期开展支教活动,用爱和希望辛勤浇灌着秦岭深处的“兰花草”,默默传承“惠泽教育,情系寒门祖国花朵、寒门学子”的“惠寒精神”。
104人接力
在沙漠种下一片“绿”
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的民勤县,深处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的包围之中。每年的七八月,是当地水资源最为稀缺的季节。今年夏天,远在甘肃东北部的腾格里沙漠中,一条由大学生组成的接水长龙,蜿蜒在沙丘上。
给脚下刚种下的幼苗浇水,就是他们的任务。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牵头的“绿勤行”团队,集结来自西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14所高校的104名志愿者,分两批先后前往沙漠腹地。“七月渡沙,深入不毛”,共进行长达32天的治沙工作。
不同于以往“绿勤行”的工作,此次除了铺设草方格压沙、挡沙,今年团队还直接参与造林:耗时32天,在沙漠中栽下近4000株幼苗,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水源稀缺,风沙侵蚀,昼夜温差极大,气候极度干旱导致的嘴唇干裂出血,信号失联长达两周……没有人有一句怨言。
在沙漠这样特殊的环境里,普通植株根本无法存活,只有梭梭、毛条、花棒、沙棘这样的沙漠植物才能勉强形成植被。它们不仅能固定沙土、阻挡风沙,还可以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基地负责人曾令龙望着这片沙漠说:“我们希望你们来这体验治沙生活后,能够大力宣传治沙工作,让全世界都意识到沙漠化问题需要解决。”
科技下乡
博硕士团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暑期,扬州大学农学院的党员博硕士团成员在学院教授们的带领下,来到灌云县伊山镇开展政策宣讲、技术培训和指导实践活动。
针对当地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扬州大学教授霍中洋、副教授陈夕军在伊山镇的会议室里,结合考察过程中农户的疑惑,为当地的100余名种养大户和农技人员分别开展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主要作物的病虫草害防治”专题培训。培训现场,硕士、博士生们还向农户们发放精心制作的惠农手册,并与当地农户一对一交流,就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现场支招。
酷暑天,王颖带领团队成员们顶着烈日,走家串户开展调研。“农户们在实际生产时仍会有很多问题,需要专业团队帮忙解答,并提供技术支持,这也是我们开展支农活动的初衷。”党员博硕士团团长、农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王颖说。
“我们还会回来,回到家乡,回到基层,用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真诚行动服务农业!”2015年,扬州大学农学院党员博硕士团团长王楼楼在家乡盐城响水开展支农服务时,立下了他的青春誓言。毕业后,王楼楼回到家乡响水县,成为一名从事基层农业服务的工作人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诺言。
“团队成员们对‘三农’事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有了更直观而深入的了解,对农业生产中的突出矛盾、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真实需求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扬州大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陆江峰说,13年来,党员博硕士服务团组织了20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深入基层,这一实践活动坚定了农学子奉献“三农”的理想信念,为他们走入基层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