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平原:视志向与趣味选择大学
- 2015年08月18日来源:光明
提要:如今的孩子们,东挑西捡,不是名牌大学,宁肯选择复读;家庭经济好的,干脆远走高飞,到国外求学去。无可选择,固然痛苦;选择太多,照样也痛苦——甚至更“彷徨无地”。大城市里的父母,凡有孩子上中学的,最喜欢讨论的话题是:到哪里上大学,以及上什么样的大学。
在我看来,高考(精品课)前后的考生家长,属于“不可理喻”的一群——即便是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也都变得唠唠叨叨,很不自信;而且,比即将走进考场的孩子还紧张。也难怪,在中国这样的“学历社会”,第一学位(本科)确实很重要。
想当初刚恢复高考,我辈只求有学上,才不管你是著名大学还是普通师专。如今的孩子们,东挑西捡,不是名牌大学,宁肯选择复读;家庭经济好的,干脆远走高飞,到国外求学去。无可选择,固然痛苦;选择太多,照样也痛苦——甚至更“彷徨无地”。大城市里的父母,凡有孩子上中学的,最喜欢讨论的话题是:到哪里上大学,以及上什么样的大学。
国内大学如何排座次,考生及家长大都心里有数。若是将就读美国的、欧洲的、日本的或俄罗斯的大学也作为选项,那可就费心思了。东打听,西请教,获得诸多参数后,往往很难取舍。如今有了“赴港求学”这第三条道路,问题就变得更复杂了。好在目前台湾各大学在大陆招生时,因政治考量而不提供奖学金,对优秀考生吸引力不大;若台清交(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等也加入战局,那就更加让人纠结了。
考生们用脚投票,不一定在国内(内地、大陆)念大学,这一选择,对中国高等教育是个巨大的冲击。中国人口多,生源丰富,愿走且能走的毕竟是少数;但此举削弱了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明星效应”,关系实在重大。以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国内名校,如今也都坐不住了,正使出浑身解数争抢好学生。我希望这一“变量”发生鲶鱼效应,倒逼积弊丛生的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改革通道。
站在中国大陆诸多好大学的立场,如今最迫在眉睫的挑战,应该是香港各大学的成规模招生(去年大约招收1600人)。暂不说国家大事,就谈考生个人该如何选择。能在香港的好大学获得高额奖学金、且选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样的机会很难得,应该抓住;但如果是自费(各种费用加起来,念完本科,大约需人民币60万),且学校及专业都不怎么理想,请仔细斟酌。
我同时在北大与中大教书,对这两所名校的好处与缺陷均有体会,每当被问及如何择校时,我首先问学生的志向与趣味。两所大学的国际排名接近,硬件及师资各有长短,差别不是很大;差异较大的是办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还有就是日后的出路:如果希望将来在港工作,当然选择中大;如果渴望在迅速崛起的中国舞台上有所作为,则北大更具优势。
对于已下决心赴港求学的学生,我唯一的建议是:选大学的同时,请考虑专业。香港各大学有“最佳专业”评选,类似我们的一级学科评估,大致可信。我所熟悉的香港中文大学共拥有17个“最佳专业”,居香港各大学之首;而中大文学院各学系中,被评为“最佳专业”的是:人类学/人文科学、中国语文及文学、中文教育、英国语文、历史、哲学/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