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地区竞争:从县城到自贸区
- 2015年03月26日来源:腾讯财经
提要: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通过,并有望于近期挂牌。中国县域经济竞赛将来有可能升级到自贸区之间的竞争。
自贸区由一变四,在沿海地区扩容
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有消息称,粤津闽自贸区以及上海自贸区扩展区的挂牌时间基本敲定,有望于近日挂牌。
自贸区的话题由来已久,此次方案的通过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广东、天津和福建自贸区的建立,也被普遍认为是上海模式的快速推广复制。
综合公开信息的报道,上海自贸区的定位是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强调经验的复制性和可推广性。
广东自贸区侧重制度创新,以深化粤港澳合作为重点,建立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以及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粤港澳交易规则的对接;天津自贸区定位离岸金融和融资租赁,承接京津冀地区,对接中韩自贸协定,体现北方港口枢纽;福建自贸区包括了福州片区、厦门和平潭片区,侧重对台合作,在两岸经济发展基础上,兼具有政治上的作用。
有建立自贸区意向的地区,图片来源:湘财证券
县域竞争制度2.0:自贸区竞争
关于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的原因,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在其《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中提出“县域竞争”理论,独辟蹊径的阐述了中国这个特别的经济制度。
张五常认为,中国县的竞争制度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到了1992、19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在1994年固定下来。
这些不同的县城就像百货公司一样,他们有很多商铺(土地),并通过各种优惠手段吸引企业来入驻,县官员作为业务员获得相应好处,县财政抽得丰厚租金(税收)并上交大部分给中央,当地经济、就业也获得了发展。县城之间的招商引资、降低交易成本的竞争带来了经济的飞跃。
但近几年,县域竞争有所熄火。包括地方土地储备(商铺)减少、劳动法实施带来的工人成本上升、可提供的招商引资优惠也有所减少等。
读者应该很容易可以类比,今天的自贸区就是县域竞争制度的升级版。上海自贸区在广东、福建、天津得到复制后,各地自贸区也将展开差异化的竞争,从而使得经济有望再次加速发展。
自贸区竞争的关键:旧瓶要装新酒
张五常作为世界知名的制度经济学家和交易费用理论权威,在看待县域竞争时,自然看中地方政府降低交易费用的手段,并认为由于地方政府的集中规划,缩短了交易时间提高了交易效率。
张五常举曾举过两个例子,成都的宽窄巷子和锦里。他认为,这两个项目如果没有政府可能很难成功,主要原因是在征地和拆迁上,因为政府的征地效率高,如果是纯粹民间投资可能很难搞定。
也许张五常说的是对的,但是政府要成功的规划投资也有很多限制条件,失败和失控的例子更多。况且,宽窄巷子和锦里的成功,也许挤出了当地其他更可能成功的文化项目;同时,即便我们假设从来没有存在过宽窄巷子和锦里这种成功的项目,其他更合适的民间投资的文化旅游项目也会出现。
这牵涉到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问题,而这也是自贸区试图解决的制度难题。既然在既定的制度下难以限制政府权力、难以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那我们就划出一片较为独立的区域试行新的方案,然后不断推广。从方案较为具体的上海自贸区我们就能看出来,金融自由化、投资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等都是自贸区努力的方向。
自贸区不是新名词,但是否能装进打破制度束缚、扩大市场开放的新酒,我们还需边走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