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lygchina.com.cn
中国连云港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连云港网> 新闻> 看点观点>正文内容
  • 3年示范种植水稻品种62个 农民刘守银的“粮心”
  • 2022年06月21日来源:连网

提要:体格健壮、肤色黑红的年年丰家庭种植农场“场主”刘守银憨笑着说:“种了40多年粮,用小飞机播稻是第一回。稻种包了种衣,一开始还以为是肥料,没认出来。跟着专家又学到了……”

6月16日午后2时许,田间地头暑气蒸腾。

东海县平明镇平明村年年丰家庭种植农场田头,一架带9个小播种斗的无人机“呜呜”飞升,带动尘土飞扬,然后熟门熟路般飞到水田上方来来回回,约10分钟就将2亩多地飞遍。

看到无人机降落回原点,一群人的关注点一下子从无人机转向了地里。平整的泥浆田里,均匀地躺着一颗颗包裹白色肥料种衣的稻种。

体格健壮、肤色黑红的年年丰家庭种植农场“场主”刘守银憨笑着说:“种了40多年粮,用小飞机播稻是第一回。稻种包了种衣,一开始还以为是肥料,没认出来。跟着专家又学到了……”

“‘飞播’完成啦,我们等会就回去。下面就靠你了,有什么情况,随时联系……”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水稻高效栽培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陈惠哲跟刘守银站在田头“交接”新项目后续事项。

痴迷“追星”,追成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团队“田头成员”

“在他这搞的,都是出实验室的‘小试’,我们的新品种、新技术能不能大范围推广,得看他这田里种植的实际情况、实测数据。他几十年一直种粮,对庄稼认真有感情,对种粮新技术又上心,所以这几年我们一直跟他合作。几年下来,他实际上就是我们团队在田头的成员……”陈惠哲跟笔者说,他们每年都来东海,每次都到“年年丰”,对与刘守银3年的合作非常满意。

陪陈惠哲到田头的中国农科院东海实验站技术人员于帮红告诉笔者,2019年8月2日,东海县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签署了《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选择年年丰家庭种植农场作为优质稻机械化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基地。3年间,年年丰家庭种植农场示范、引进水稻品种62个,“年年丰”也成为中国水稻研究所公认的优质稻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基地。

家庭农场众多,为何“年年丰”被选为基地?

刘守银解释说,大概是因为他对种粮的“痴迷”。2016年,陈惠哲等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到东海,刘守银就像“粉丝”遇上偶像般“追”了上去求教;2018年,陈惠哲等人再到东海,东海县和平明镇农技人员带到示范田看水稻抽穗情况,看的正是“年年丰”。

于是,“靠谱熟人”刘守银2019年被陈惠哲等人“相中”。

刘守银为何对种粮“痴迷”?

“上中学那几年,我每天早上吃过饭,从我们老庄步行大约8公里到平明中学,要等到晚上放学回家才能再吃第二顿饭。挨过饿的人,对粮食有感恩之情。”言语间,刘守银潸然泪下。

1978年高中毕业,18岁的刘守银便开始种粮。几十年间,他没有外出打过工,只是耕田种粮。早年种的是自家的几亩地,随着国家农业政策越来越好,他越发觉得种粮的天地很宽。现在,他流转了677亩地,每年产出粮食七八百吨。

“中国人的饭碗得装中国粮,国家粮食安全与我们种粮农民关系密切。能成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我绝对相信专家,认真按专家指导的做,一边干一边学,越干越觉得种粮不简单。”刘守银说,虽然专家们下田都尽量讲农民能听懂的话,但为了真听得懂专家们的话、跟得上专家们的节奏,种粮农民必须不停学习。

年过半百加入“考证族”,“就为能更好种地”

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示范县水稻基地,全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江苏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展示方等大牌子都高高矗立在田头,让刘守银的年年丰家庭种植农场数百亩农田显得科技含量十足。

“他的规模、经验和技术,当得起示范。这几年,东海县的水稻、小麦观摩会现场都会选这里。”东海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黄晓亮介绍,2019年,刘守银农场选送的稻米获江苏省“华西杯”优质稻米品鉴会特等奖;2020年,刘守银家的“晶谷子”稻米获评江苏省稻米十大品牌。2个大奖都是连云港市唯一,这让东海农业条线人都觉得脸上有光,而频频获奖的背后是刘守银对科学种粮的不断追求。

精心侍弄庄稼,是农民的本分。但如果不与时俱进地学习,已很难种好现在的土地。在田间摸爬滚打多年的刘守银深谙此理。为此,他一面实干,一面“恶补”专业知识。学开各式新农机,办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踩着泥土地、干着农活让他不断充实富足;学农业知识、经济管理,让他年过半百获评“高级经济师”职称、59岁取得江苏农牧科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大专文凭,更让他“听得懂”专家的话,接得了新项目,成为专家认可的“田头的团队成员”。

对年近花甲加入“考证热”,刘守银说:“不为别的,就为能跟上时代,能更好种粮。”

“乡村在振兴,干就有希望。”

“现在收入主要靠农机合作社几十台农机服务。我们算过账,几百亩地一年种下来,除去种子、肥料、工人等各种费用,一年赚不了几万块钱。我都想不种地了,我爸就不同意。”刘明明说。

“农民不种地不行,地不会亏人;乡村在振兴,干就有希望。”刘守银回儿子。

2015年,他就用“地不会亏人”将刘明明从南京“喊”回了家。

刘明明2012年大学毕业后,留在南京工作。

2012年至2015年间,刘守银多次劝儿子回家:“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越来越是农机与农技的融合,需要新农民,地不会亏人。”

“现在农村需要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农民。刘明明才30出头,2017年入了党,2021年又当选为东海县人大代表。”平明镇农经和农技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李凤斌感叹,他在平明农技部门工作近30年,见过太多的农民,刘守银是实在的种粮好手,刘明明更有潜力。

陈惠哲一行现场指导无人机“飞播”稻种前,刚说过“都想不种地了”的刘明明,飞身上了水田整平机,娴熟专注地操作起来,20分钟就整完了2亩多地。

“他开得比我快、比我好。”刘守银对成为新农民的儿子颇为欣赏,“他有农机维修工高级证、技师证,我才中级。”

“大学毕业,在省城呆过,回农村当农民,有没有过心理不平衡?”笔者问刘明明。

“开始肯定有。真是干就有希望。几年下来,我参加了很多次学习培训和外出参观,也开了眼界。我爸说得对,乡村正在振兴,国家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就要靠新技术新品种,要靠我们新农民。我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底气,不觉得会比留在大城市的同学差。”

说完,刘明明笑着摊开手掌,双手布满老茧,与刘守银的手掌一样。



责任编辑:蔡媛媛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