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水稻飘香盐碱地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在连云港绽放
- 2021年05月26日来源:连网
提要: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91岁。袁隆平对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事业所作的贡献,举世公认。连云港人这片土地同样留下过他的成果。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91岁。袁隆平对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事业所作的贡献,举世公认。连云港人这片土地同样留下过他的成果。
据了解,市农科院是袁隆平牵头的“海水稻”研发中心的重要参与单位之一,也是国家首批通过黄淮海“海水稻”生产试验的5个常规粳稻品系之一。他的团队还在我市试种过超级杂交水稻,取得了突出成果。
“我市作为沿海城市,盐碱滩涂面积较大。早在2010年,我院就率先建立国家首批黄淮海‘海水稻’区域试验基地,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和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介绍,“我们选在青口盐场进行相关试验,10年间进行多批次杂交培育。后来青岛研发中心跟我们进行了深度合作。”
最近,青口盐场的海水稻试验基地再次进入播种阶段。目前培育出的连鉴5号、连鉴6号均已通过国家耐盐碱区域试验,连鉴7号、连鉴9号也已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且平均亩产达到490公斤。
徐大勇所提及的“青岛研发中心”,正是2016年10月,袁隆平领衔成立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后与国内18家研究机构或企业联合成立耐盐碱水稻区域试验联合体,市农科院便是成员单位之一。作为最先接触耐盐碱水稻培育的单位之一,市农科院成员们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而袁隆平的鼓励,使得包括徐大勇在内的成员们坚持了下来。
“1989年春,在海南岛,25岁的我第一次见到袁老。”徐大勇说,躬身伏在田里的身影是他对袁隆平最初的印象。“当时我正在市农业局水稻育种指导站工作,袁老已有名气,但一点架子也没有,耐心解答我所有关于作物栽培的问题。”这次谈话,让这个年轻人有了更明确方向,积极投身连云港水稻育种事业。
时至今日,在袁老团队的大力支持,以及本地专家的艰苦努力下,盐碱地上长出真正的“海水稻”,其中“盐田育1号”产量、口感综合更优。去年12月,“盐田育1号”率先通过全国区域试验。此后,这一品种被广东海洋大学选中示范,并在东北、甘肃等内陆盐碱地区试验种植;同时吸引了山东、浙江等地客户纷纷来连洽谈合作,亿亩盐碱地有了港城“粮芯”,盐碱地变为生态粮仓。
不光“海水稻”,早在2018年,袁隆平团队的超级杂交水稻“湘两优900”就在东海县试种成功,亩产达到惊人的1000公斤。据东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物栽培指导站站长刘巧介绍,“湘两优900”系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因品种结实率高,高产增收等特点,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
而东海县是江苏传统杂交稻种植区优势区,也是全国杂交籼稻生产的最适宜地区之一。为此,2018年,东海县按照全国和省相关部署,开展超级稻“双杂双百工程”高产增效攻关创建活动,引进“湘两优900”进行示范攻关。最终,百亩攻关方中的3亩核心方亩产达1039.55公斤,超出预期目标。此外,袁隆平团队还在我市其他县区开展过水稻试种研究,留下诸多宝贵数据和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远在广东,一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出身我市朝阳的杂交水稻专家李传国,也在袁隆平的精神引领和实践指导下,实现着“禾下乘凉”的梦想。1996年至2017年,李传国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从事杂交稻育种工作,期间,无数次求教于袁隆平,受益匪浅。“袁老是杂交水稻技术领域的奠基人、卓越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从三系法杂交水稻至两系法杂交水稻的每一个新种质的发现,每一次是他敏锐地洞察到新种质具有的应用前景,并开创性提出研究路径。”李传国一直对袁隆平深感敬佩。
“要想实现禾下乘凉梦,是一件艰苦卓绝的事,正是有袁先生这样的榜样冲在前面,跨过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徐大勇跟李传国不约而同地表示了对袁隆平的奠念,“袁老,一路走好!我们不会辜负您的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