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lygchina.com.cn
中国连云港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连云港网> 教育> 教育资讯>正文内容
  • 迷迪学校的学生为何迷失在毒品中?
  • 2015年12月15日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提要:作为一个具有“育人”责任的教育机构,学生集体吸毒学校究竟是不知道还是管不了,是放任还是放纵?直到警察到来、直到教育部门约谈校长才轻描淡写地表态:为了“保护学生隐私”让学生先离校,这种所谓的解决问题方法,在其中既看不到内疚也看不到道歉,既看不到反思也看不到纠改,此种缺乏责任的意识和缺乏担当的态度与学校管理的松懈是一脉相承的,故此,学生在这种疏于管理的地方“出事”,也是有其环境根源的。

发生在北京迷笛音乐学校学生宿舍的16名学生集体吸毒事件,聚焦了艺校学生、聚众、吸毒几个关键词,引发人们无数的联想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思考:原本是一群怀着对艺术的梦想、抱着对艺术的追求来到迷笛音乐学校学习的花季少年,如何成了“瘾君子”?

首先,学校管理不到位。此次迷笛音乐学校发生大范围学生集体吸毒事件,不能不说与学校管理不到位有太大的关系。作为一个具有“育人”责任的教育机构,学生集体吸毒学校究竟是不知道还是管不了,是放任还是放纵?直到警察到来、直到教育部门约谈校长才轻描淡写地表态:为了“保护学生隐私”让学生先离校,这种所谓的解决问题方法,在其中既看不到内疚也看不到道歉,既看不到反思也看不到纠改,此种缺乏责任的意识和缺乏担当的态度与学校管理的松懈是一脉相承的,故此,学生在这种疏于管理的地方“出事”,也是有其环境根源的。

其次,不良的榜样示范。近期,一些媒体不断曝光众多影视歌明星吸毒丑闻,其揭示社会问题动机也许是好的,但由于鲜有对其行为深层原因和社会危害的深度解读,不仅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成为处世尚浅、道德标准不明、价值观不清的艺术生模仿甚至仿效对象。尤其是当艺术生发现崇拜的偶像竞为吸毒者时,就易形成以吸毒为荣的错误认知,并模仿偶像的行为开始吸毒。

第三,少年心理难抵诱惑。处于青春期和青年初期的学生容易对“毒品”这种产生好奇心,为了满足好奇心从而盲目尝试;聚众吸毒也可能与从众心理有关,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独自在外求学,对朋友的渴求对“友谊”的渴望更强烈,容易被“朋友”关系所左右所牵引,误入歧途;再有,为了表现出自己“长大了”,可能以“吸毒”这种独特的方式体现自己的“成人感”,这也可能成为他们聚众吸毒的另一个原因。

当然,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不利,不能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使培训机构的办学脱离社会综合治理、国家教育目标的框架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绝不容忍毒品对青少年的侵蚀和毒害,无论发生在校园还是社会培训机构”。那么,怎样将对毒品的“零容忍”落在实处?除了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加强对教育机构的管理外,提高学生的防毒意识和抗毒能力不可或缺。具体而言包括:

第一,开设“防毒”课程,增加“防毒”知识。调查发现,很多青少年吸毒源于对毒品的认识不足,他们不了解毒品的形态,不了解毒品危害的严重性,认为偶尔吸毒可以戒掉不必大惊小怪,从思想上对“毒品”缺乏必要的警觉。为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课程、学科渗透、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认识毒品、了解毒品的危害,提高他们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

第二,训练“抗毒”技能,提高“抗毒”能力。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青少年学生抗拒诱惑的能力。通过现身说法、实地观察、情境模拟、现场辩论等方式一方面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英雄观”、“友谊观”、“价值观”,提高自身免疫力;另一方面教给他们辨别诱惑的知识、告诉他们远离诱惑的途径、训练他们拒绝诱惑的技能,从而提高他们抗拒诱惑的能力。

第三,接纳“中毒”学生,抚慰“中毒”心灵。集体吸毒的青少年或由于无知或由于缺乏防范或由于没有抵抗力,总之他们已经身心“中毒”,躯体戒毒易心理戒毒难。接纳现实,对“中毒”尚浅的孩子开展心理援助,教育者对他们既要不抛弃、不排斥、不歧视,又要有支持、有要求、有规范,从而帮助他们真正实现从心理上戒毒。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周锦秀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