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期间 连云港全力打造一港一湾一城
- 2022年07月01日来源:连网
提要:如何持续放大生态优势,将生态底色描摹得更加靓丽夺目?如何加快海洋强市的现代化跨越,激发强劲的“蓝色增量”?日前印发《连云港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给出了答案。
夏天的连云港,天蓝海碧,旖旎如画。
山海相拥,既是这座城市的底色,也是发展蓝图,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如何持续放大生态优势,将生态底色描摹得更加靓丽夺目?如何加快海洋强市的现代化跨越,激发强劲的“蓝色增量”?日前印发《连云港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给出了答案。
《规划》指出,我市将全力打造“一港一湾一城”,建设亚欧枢纽港、活力海州湾、美丽山海城,形成美丽连云港的新篇章。
坚持精准治污
建设洁净海洋
近日,记者跟随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在连云区巡查时,偶见沙滩上有垃圾,现场巡查人员立马按照湾长清单拨打当地湾长的电话,及时交办问题。
为了进一步保护海洋环境,我市近年来积极推进入海河流和排污口整治。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充分发挥“河长”等机制体制作用,提升入海河流水质优良比例:以“湾长制”为载体,全面整治陆源入海污染源。力争到2025年底前,基本建立责任清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入海排污口长效监管机制。与此同时,建立“清单式”入海污染物削减目标,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提升农村污水治理能力、完善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加强海水养殖尾水和紫菜加工污水管控、增强渔港码头污染防治能力。
该负责人表示,根据《规划》,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不低于97%,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万吨。实现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全覆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治理率90%以上。初步形成对区域内主要工厂化养殖尾水的监测能力,依法推动工厂化养殖尾水自行监测。此外,主要渔港建立健全“港长制”,实现“净港”。
强化生态修复
建设健康海洋
傍晚时分,雨后的灌河口,景致如画。眼前的美景让人们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因为污染出现海洋“伤痕”。如今,回来的不仅有美景,几近绝迹的四鳃鲈鱼也批量回游燕尾港,消失10年的伪虎鲸重现灌河口。
为了防止海洋“伤痕”再次出现,“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通过强化生态修复、监测能力和提升亲海品质等一系列的手段,建设健康美丽海洋。
一方面,推进生态修复,建设健康海洋。开展海岸线修复,建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最美海岸。到2025年底前,我市将修复沙滩岸线总长度10千米,修复恢复生态化岸线12千米。修复滨海湿地不少于400公顷。完成连云港污染基线和生态本底调查,初步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另一方面,提升亲海品质,建设美丽海洋。提升公众亲海体验,到2025年,海水浴场水质优良率90%以上。完善配套公共设施,严格岸滩垃圾管理。到2025年底前,实现岸滩和近岸海域海洋垃圾治理全覆盖,其中连云区完成“海上环卫”试点工作。强化监测能力,建设透明海洋,持续推进“湾长制”工作。构建四级联动湾长体系,按照“以海定陆、以陆护海、网格协同、信息保障”的湾长制工作模式,建立健全“湾长制”运行机制,强化日常监管巡查,利用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测技术,加快建设海州湾三维动态立体监管系统,提高监管效率。
激发“蓝色增量”
建设蓝色粮仓
七月的大海是一篇诗歌。半蹼鹬翩翩起舞、鸥鹭欢乐追逐……它们自在生活,诠释着这里的无限生机。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洋是人类生命的起源,其发展和保护并不矛盾,而是相互呼应的。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加快海洋强市的现代化跨越,激发强劲的“蓝色增量”。恢复渔业资源,建设蓝色粮仓。加强发展海洋碳汇,充分发挥藻类和贝类等养殖产品的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加快发展海洋碳汇渔业。到2023年底前,建立港城藻类、贝类和滩涂湿地海洋碳汇监测和评估技术方法与标准体系。合理控制养殖水域,将近岸紫菜养殖和网箱养殖逐步向深水转移。养殖尾水实现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投放人工鱼礁3万空方,增殖放流各类物种不少于2亿单位。
为了进一步推进发展和生态相得益彰,我市还将提升船舶与港口码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沿海地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提高城市应急能力,建设安全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