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lygchina.com.cn
中国连云港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连云港网> 新闻> 民生消费>正文内容
  • 走乡村进社区听百姓说心事:陈老汉和他的四亩田
  • 2014年05月10日来源:连云港新闻网

提要:“一辈子就靠种地为生,一年两季,一季麦子,一季花生。由于我们这儿大都是岭地,水源跟不上,所以种水稻的地比较少。收完麦子后,紧接着就是种花生。”陈启平说,除了卖一部分花生赚一些收入,还可以省一家人吃油的钱。

(记者 杨树民 王瑞) “春雨贵如油”,随着今春一场场春雨的滋润,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随处可以感受到树叶、小草和泥土散发出来的浓浓的乡村气息。

从东海县青湖镇的磨山村出来,沿着虽不宽但铺就水泥路面的村村通公路向南,再往西拐个弯就来到了王朱洲村。 

一家三代儿孙满堂

一进村,宽敞的主干道依旧是水泥路面,路两边一栋栋两层、三层的小楼风格不同但都很简单。路边有超市、玩具店,甚至还有美容店,俨然来到了一个小城镇。

在路边,一栋两层小楼的大门敞开着,宽敞的房间里墙边摆着一排各式各样的扫帚。

“有人在家吗?”记者见房间没人喊了一声。“在!在!你们要买扫帚吗?”一位老汉应声从院子里进入房间看见来人问道,紧接着一位身穿格子上衣的大妈也进了屋。

老汉叫陈启平,今年70岁,步入古稀之年,一辈子以种田为生,养育了两儿两女。如今儿女们早已成家,孙辈也大都长大成人。

小儿子进城务工多年

“我是山东临沭人,因为离这儿近,早年经人介绍就嫁到王朱洲村,一晃已经40多年了。”陈老汉的老伴王连彩,今年67岁。

“两个女儿都已经远嫁,我们分家后就一直住在小儿子家。”陈启平说,小儿子一家四口人,孙子已经二十多岁,和父母在威海打工,孙女十来岁,在村里的小学读书。

小儿子一直在威海一家油漆厂打工,已经不少年了,儿媳妇、孙子也相继跟着去了威海打工。

走进院子里再看小楼,十分气派。“这栋楼是小儿子一家通过打工赚钱盖的,已经盖了四五年了,那时候就花费了十多万元。虽然没有怎么装修,但比以前的老屋好多了。”

小儿子在外打工,每年都会回来看望他们,还会给他们一些生活费,对老人十分孝顺。

古稀老人仍坚持种地

“一辈子就靠种地为生,一年两季,一季麦子,一季花生。由于我们这儿大都是岭地,水源跟不上,所以种水稻的地比较少。收完麦子后,紧接着就是种花生。”陈启平说,除了卖一部分花生赚一些收入,还可以省一家人吃油的钱。

种花生虽然有点苦,不像种麦子,麦种种入地里之后,日常管理一下,收割的时候都已经机械化了,四亩地收割机往地里一走,麦子就进入了“口袋”。

种、收花生则全部靠人工,从播种到收获都得花费很多人力。“现在人工钱太贵,雇人收花生每人每天近一百元,四亩地雇人干就得花费近千元。我们俩慢慢干,五六天也能把四亩地的花生收回来。”

陈启平种地之余还购进了一些扫帚等农家用的工具,“靠着路边,附近村民也会来买一些,我们也好赚些零花钱。“现在国家的政策好了,每个月政府发给我们老两口每人80元钱,这样我们每个月也有160元的收入,已经领了好几年了。”

时间很快到了中午,陈启平推出了电动三轮车出去接放学的孙女,“现在有地种,儿孙满堂。有他们,我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责任编辑:王俊改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