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宁锡常接合片区的调查
- 2021年05月24日来源:中国江苏网
提要:城市吸纳人,乡村吸引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江苏这片国字号“试验田”如何“融”出最美风景?记者最近走进这里,寻找答案。
城市吸纳人,乡村吸引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今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实施方案》(简称《方案》)。4月召开的省委深改委第十六次会议提出要抓好宁锡常接合片区城乡融合改革试点。江苏以城乡融合发展振兴乡村、重塑新型城乡关系的顶层设计日渐清晰。
城乡融合发展,江苏这片国字号“试验田”如何“融”出最美风景?记者最近走进这里,寻找答案。
“最美片区”,播下最美风景
2019年底,国家发改委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等11个片区被列为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对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层面交给5项任务,即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
宁锡常接合片区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位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南京都市圈范围,因优越的生态人文资源而被誉为江苏“最美片区”。省发改委副主任林康介绍,这一片区包括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无锡市宜兴市,常州市金坛区、溧阳市共5个市(区),国土面积6361平方公里,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018亿元,常住人口35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96%,已具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
林康表示,到2025年,试验区将全面完成5项试点任务,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成为全国重要的改革品牌。
“国家为江苏划定试验区范围、明确重点实验任务,非常切合这一片区的区域优势和发展特点。”省规划设计集团副总经理张伟分析认为,宁锡常接合片区资源禀赋优势明显,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很大,有条件为乡村振兴探路。
不过,当前各地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一样,如何既全面对标对表国家部署要求,又紧扣区域发展特色,考验不小。
“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发展、共享成果的共生过程。”溧阳市委书记徐华勤认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将城与乡放在一个空间框架内通盘思考,系统推进体制机制突破和政策创新。对溧阳来说,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产业优升、开放优容,推动空间拓展与崛起长三角协同谋划、生态涵养与提升知名度协同推进、产业培育与深度城镇化协同互动、民生共享与增强辐射力协同发展。
“对标《方案》,我们已经梳理出十大改革重点任务表,创新提出闲置退出宅基地入市、打造长三角鲜花集散地、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建立全区断面长考核规则和环境空气质量补偿考核机制等年度目标。”溧水区委副书记汪东宁说,溧水将力争各类试点任务深入实施,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用途“破圈”,让土地活起来
土地,是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被视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制度创新的难点。
去年,宜兴被无锡市列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地区。当年11月,宜兴市发布第一幅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公告。该地块位于和桥镇宜漕公路西侧,地块面积8730平方米,以445万元的价格出让给无锡帝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50年。12月,交易双方签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待宜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条例出台后,这笔土地出让金将在市、镇、村集体间分配,村集体拿大头。目前,宜兴已制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意见。
城乡融合发展,动力在“城”,重心在“乡”,途径在“融”。
宜兴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副局长王斌介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宜兴早在上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改制过程中,即把企业用地剥离出来出租,并逐步形成一整套集体经营建设用地租赁制度,有力推动了集体强起来、农民富起来。近5年,宜兴集体经营性土地租赁增加234亩,年租金新增1952万元。
走进宜兴市张渚镇善卷村,在碧波清澈的湖边,坐落着环境优美的休闲度假酒店。善卷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强说,这里曾是废弃的采石场宕口。5年前,村里将这块地20年使用权租给福建老板,每亩年租金9000元。企业投资2亿元,建起精品民宿,去年营业额达1000万元。上世纪90年代以来,善卷村把300亩建设用地租给41家工业企业,年租金120万元。这两年,村里启动新一轮建设用地租赁,周期从20年缩短到5年,每平方米租金提高1元。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我们还是倾向于租赁土地。”李强说,租地年年有收入,而出让就是一锤子买卖。同时,几十家企业在村里,可以吸纳好几百人就业,村民出门就上班,年收入七八万元。依托集体建设用地出租,善卷村集体年收入达350万元,有能力改善村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三山二水五分田”,在宜兴,一个个坐落在山坳中的江南村落,这几年被人们发现。张渚镇金家村便是其中之一。90后宋宸宇的到来,给这个只有80户的小山村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村里租了14户村民的房子,再租给宋宸宇改造成高端民宿。投入2800万元,宋宸宇对农房统一“换装”,屋檐下插上一排排瓦,潺潺泉水被引到家门口……“我们房费每天880元,节假日1380元。常年入住率83%,旺季提前一个月预约。”宋宸宇说,尽管只有5户民房对外营业,去年营收已达1200万元,利润率超30%。预计14户民居全部推出后,年营收有望达2000万元。
宋宸宇通过村集体向农户付租金,每平方米100元,每户年租金超3万元。村里有30户跟着宋宸宇办起民宿,与他的高档民宿形成互补。宋宸宇雇佣48名本村员工,月薪平均3000元,“有位阿姨在我这上班,工资加房租,再向客人卖土特产,月收入1.5万元!”
土地文章,还有多种做法。比如,溧阳市南渡镇庆丰村盘活宅基地,村集体增加年收入60余万元。两年前,该村以入股、置换、租赁等方式,将村民闲置住宅改造后对外招商,由此产生一串奇妙的变化:破猪圈变成美术馆、空房子变成咖啡馆……社会资本和乡土风情相遇,为城里人酿出别样的乡愁:“面面俱稻”面馆、庆丰馒头店、三月春米酒工坊……主打“稻米”的美食店在此“破圈”,庆丰村这个薄弱村也因此一跃成为“网红村”。村党总支书记洪骥说,农村要发展新业态,用活闲置的老房子,就能破解发展空间制约。
根据新修订的土地法,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后,用途比以前大大拓展,价值也会充分释放。王斌认为,城乡空间一体规划亟需加快编制,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依据。
科创赋能,小山村创造新传奇
在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村的南乡莓园,碧绿蓝莓丛中,已有诱人饱满的蓝莓果实挂在枝头。南乡莓园的主人陈奕同告诉记者,10年前,他辞去城里的工作下乡创业,这片果园已有600多亩,其中近半种蓝莓,鲜果一斤能卖几十元甚至120元。
石头寨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里蓝莓、黑莓种植面积已有6800多亩,其中百亩以上种植企业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9家、家庭农场15家。
“我们的蓝莓能卖高价,关键在于品种培育和栽培技术。”陈奕同说,他跟南京多所农业高校院所合作,不断提高种植技术和采摘预处理能力,把保鲜时间从一周延长至两周。尽管比普通蓝莓价格高出一倍,他的蓝莓依旧抢手,不少城里人赶来现场采摘。
科技赋能,让农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集聚城乡要素发展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活力。溧阳市上兴镇牛马塘村念好“地瓜经”,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过去,牛马塘村家家户户种地瓜,但赚钱很少。4年前,南京投资者袁晓羽来到牛马塘,在旅游地产行业浸润多年的她,被这里的地瓜吸引了——牛马塘的土壤适宜种地瓜,她不仅种出身价更高的地瓜,而且要打造地瓜行业的“米其林”!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要以农业为基础,立足特色农业,延伸特色产业链,把发展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袁晓羽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要靠城市带动,但这个“带”必须充分挖掘乡村独有的价值,从农业出发,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城市。“农”是根本,是主角,文旅三产只是配套。
袁晓羽种地瓜,有不一样“种”法。她与省农科院合作,把红薯年会拉到牛马塘,改良红薯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公司流转村民土地,建立500亩地瓜基地,向农民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持,最后收购地瓜,加工出几十种地瓜产品,如地瓜酒、地瓜粉、地瓜饼干。农民种地瓜,一亩赚四五千元很正常。
“过去种地瓜不讲究,现在从插苗、施肥到除草、施药,全程机械化!”村民余小年说,新品种地瓜包装后一斤卖10元,供不应求。
地瓜文章越做越火,不少村民回村创富。60岁的王岳彪干过电焊工,3年前他听说村里发展“一户一品”,正在物色经营者,立即辞职回村,签约经营地瓜酿。“100斤地瓜能酿30斤左右地瓜酒,游客来了都会过来尝尝,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上百批游客,一年销售额100万元。”王岳彪说。
依托地瓜产业,袁晓羽不断拉长产业链,酝酿植入民宿、会展等新业态,让牛马塘和“中国地瓜村”这个IP“融”得更深。薯院、薯文化博物馆、酿酒屋……平淡无奇的地瓜,在这个小山村创造了传奇。
宁锡常接合片区多位受访人士指出,相对于制造业,农业技术短板更加突出,要借鉴“科技特派员”等经验,推动形成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常态机制,加大对基层农业科研成果投入;要守住“农”和“乡”,用城市眼光、市场思维研究特色农业,推动乡村特色发展。
“两山”转换,让无价生态变有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时代带给乡村绿色发展的新机遇,也是破解城乡融合发展的“密钥”。
天目湖风光秀美,是近70万人的水源地。这几年,溧阳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森林覆盖率超80%,天目湖水质常年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然而,作为生态敏感区,天目湖保护不可松劲,尤其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和水产养殖污染依然存在,每年数亿元的生态保护支出也令地方财政面临不小压力。
“生态产品如果不能实现生态价值,就无法保证长效、可持续供给。”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李恒鹏告诉记者,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被纳入城乡融合试验区重要试点任务,给溧阳破解这道难题提供契机。
2019年,溧阳依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团队,对天目湖流域污染排放和容量占用进行评估。
“以总磷、总氮等主要指标容量为主,依据沙河水库、大溪水库的库容和水质动态变化关系,我们计算出天目湖流域生态容量总量为4.5吨。同时,以水质稳定达标设定警戒的方式,算出去年天目湖生态容量安全上限值为3.2吨。”李恒鹏说,在此基础上,溧阳去年建立起天目湖流域水生态大数据平台、水环境容量分配体系,初步建成生态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生态资源交易平台,并在245平方公里的天目湖流域范围内,即溧阳市的天目湖镇、社渚镇金山村及安徽省郎溪县岗南乡、浙江省广德市邱村镇,开展生态产品交易试点。
“损害者补偿、使用者付费、保护者受益”,这个基本原则如何落地?去年9月,社渚镇金山村580亩青虾养殖退出。村党总支书记黄忠新告诉记者,经过评估,金山村青虾养殖退出后,形成93千克生态容量增量,纳入生态产品交易市场。
有“卖家”,还得有“买家”。此后,溧阳涵田度假村酒店要发展高端康养项目,形成34千克生态容量占用需求,便通过交易平台购买。尽管交易双方未透露成交额,但生态交易的首次尝试已经完成。目前,金山村已对养殖退出的水面进行整治。
“生态容量交易,首先考虑将低效开发的产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项目。”李恒鹏说,金山村养殖退养形成的生态容量,卖剩的59千克留存,用来保障天目湖水质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家最近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已建立。
溧阳已明确要将生态资源交易范围由水生态向全域覆盖,交易要素向全要素延伸。预计到2023年底,形成生态资源价值评估、核算交易和治理提升的完善机制。在南京市高淳区,全省首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体系,也让生态产品有了清晰价格,为“两山”转换打下量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