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域不公,地方也有责任
- 2015年03月09日来源:金羊网
提要:教育不公,尤其是高考地域不公的现实不容回避,这深深伤害了非京沪籍的很多考生,造成这种局面的政策必须尽快改变,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除了指责抱怨国家教育政策不公,除了要求国家改变相关政策,各地也很有必要认真反思,地方教育政策是否也存在问题,而无助于改变教育不公呢?
马长军
对比北大在北京和在河南的录取率,由2008年24倍增加到了2013年的31倍。录取率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全国人大代表、宇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方科技学院董事长李光宇再次炮轰教育不公,希望重点高校提高在河南的录取率,并建议首都高校外迁时考虑河南。(《河南日报》3月4日)
教育不公,尤其是高考地域不公的现实不容回避,这深深伤害了非京沪籍的很多考生,造成这种局面的政策必须尽快改变,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除了指责抱怨国家教育政策不公,除了要求国家改变相关政策,各地也很有必要认真反思,地方教育政策是否也存在问题,而无助于改变教育不公呢?
首先就是钱的问题。向国家要资金之外,地方财政舍得在教育上投入吗?早在1993年,国家就提出了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但直到2012年这个目标才实现,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地方的教育投入一直不达标。即便舆论一再批评,一些省份的教育投入仍然不足。连这么个最低标准都不肯认真执行,在教育上多一分钱都不舍得,自己的份内责任都不愿承担,也就是说,自己地盘上的学校自己都从没打算好好扶持。说白了,一些地方只会“要求”只会“争取”,好像就没想过主动地在当地为本地区的考生创造条件,似乎也不知道为把当地的大学办成“一流大学”多付出一点什么。
该不会有地方一听“教育投入”就又叫穷吧?看看各地一座又一座豪华泛滥的政府办公大楼,还有随处可见的各种形象工程,是不是该为红头文件上一句又一句的“重视教育”“教育优先”而羞愧?某些地方近几年不知道新建了多少个“行政区”,随便哪个都比得上一所大学了。
如果各地不是动辄就把责任都推给“国家”,不是一味把希望寄托到“国家”的教育政策改变上,不是一心想着向“国家”伸手要资金要政策什么的,而是以创办一流大学的气魄,以独立自主的勇气,以地方政策创新促进教育创新,以最坚决的态度支持当地高等教育,让本地学生在本地就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公平也许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时光不会倒流20年,但是,如果今后各地能把以往亏欠的教育投入补上来,甚至加大投入,同时政策上更开放一些,多创办几所有特色的大学,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各地都有可能出现敢和北大清华之类大学叫板的地方大学,谁还为北大清华那几个可怜的指标而满腹牢骚?“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以自身的努力创造教育公平的环境,不也是一种积极的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