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租车改革还应倾听乘客的呼声
- 2015年01月16日来源:光明日报
提要:乘客是出租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公共政策的讨论理应考虑到公众的体验,不能只是想着平息激烈的、表达出来的利益冲突,也要注意倾听那些长期处于劣质服务中沉默的大多数的声音。
乘客是出租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公共政策的讨论理应考虑到公众的体验,不能只是想着平息激烈的、表达出来的利益冲突,也要注意倾听那些长期处于劣质服务中沉默的大多数的声音。
连日来,国内多地出现出租车停运事件,拷问出租车行业垄断管理的同时,也令此前本已沸沸扬扬的“专车之争”再度升温。不少人都在探究出租车司机为何走上街头,也有人指出,专车周到、温馨的服务,让习惯了冷冰冰打车体验的乘客倍感新鲜。
这是一个有趣,却也沉重的问题。“温馨”不被许可,屡遭抗议与打压;而“冷冰冰”的则可专享独占,缺乏求变的动力。时下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的这种怪象,令人费解,也让人深思。出租车改革究竟应该往何处去?观点、意见博弈的“最大公约数”又是什么?
很多论者都已指出,长期以来,出租车市场由公司垄断经营的模式,一方面导致政商之间出现不当的利益输送,设租、寻租司空见惯,扭曲了行业发展;另一方面,高额的份子钱也对出租车司机形成盘剥,加剧了这一群体的不满。这种基于管理者与出租车司机的“二元”对立,固然切中时弊,却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群体,即有着出行需求的乘客。
一直以来,公共舆论的争执多停留在打破垄断以及提高司机权益的层面,很少兼顾到乘客的利益和体验。于是,城市里多有寒风中苦等、抑或即便打上车也感觉很糟糕的民众。更不要说屡屡出现的宰客、欺诈现象了。凡此种种,或许与垄断“围堰”中难以提升服务有关,但客观上却使得乘客的负面情绪不断积累,这也是“专车”服务受到热捧的深层背景。
不仅如此,几乎每一次出租车停运,均以政府允诺涨价或不增加车辆得以平息。这样的举措,可能会暂时安抚住出租车司机,却是以损害乘客利益乃至加剧行业扭曲为代价的。以笔者所在的城市为例,10多年来,城区面积、人口翻了一番,而出租车保有量并无变化,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其中也暴露出管理的短视和利益化倾向。
乘客是不该被忽略的。他们既是出租车行业存在并发展的理由,也是出租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中国城市化提速的宏大语境下,公共政策的讨论理应考虑到公众的体验,不能只是想着平息激烈的、表达出来的利益冲突,也要注意倾听那些长期处于劣质服务中沉默的大多数的声音。
说到底,出租车改革既是一个管理问题,即如何尽快打破行业垄断,理顺发展瓶颈,激活市场活力;也是一个民生问题,必须在平息事端、化解矛盾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重视民众感受,最大限度地寻找到社会治理的“最大公约数”,实现利益共享。比如,即便不可能一下子放开经营,也可以尝试增加一些市场主体,增加一点竞争,改善用户体验。(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