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乐老”映射不容忽视的杀伤力
- 2014年07月03日来源:时评之家
提要:官场“老好人”现象确实存在。在干部队伍中有这样一群“好好先生”,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退,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该改的不改,四平八稳当“太平官”。看似深化了“中庸之道”,说到底还是为了一己私利,怕得罪人,影响选票,被穿“小鞋”,断了仕途。这群“老好人”,左右逢源,以为得到了利益,其实危害很大。
(中国新闻网 2014年7月2日)《贞观政要》载有这样一则故事。西晋时期,惠帝当政,贾皇后专权,要废除司马遹太子之位,司空张华竟不据理力争,只是阿谀附和。等赵王司马伦举兵废除贾后,派人捉拿张华时,张华辩解:“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赵王使者说:“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张华无辞以对,遂被斩。
张华害怕失去自己的官位,不愿得罪权贵,于是“苟在阿顺”。说到底,这是“乡愿心态”在作怪。所谓乡愿,一乡之中,谁都不得罪,遇人笑嘻嘻,逢事打哈哈,事皆称美,实际却是圆滑世故的好好先生,正所谓“乡愿之善,既足以媚君子,好合同处,又足以媚小人”。孟子即入木三分地刻画其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乡愿心态,本质上是没有坚定立场、不能坚守原则,临事墙头草,决定随风倒。
现实中,一些干部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不讲原则讲关系,不看章程看面子,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有的面对丑恶现象不敢说不,遇到歪风邪气和稀泥,遇到矛盾问题更是绕道走;有的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平平安安占位子、庸庸碌碌混日子。凡此种种,归结为一点,就是好人主义盛行,担当精神匮乏。为官一任,不干事、无担当,尸位素餐,有你何用?诚如古人所言:“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官场“老好人”现象确实存在。在干部队伍中有这样一群“好好先生”,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退,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该改的不改,四平八稳当“太平官”。看似深化了“中庸之道”,说到底还是为了一己私利,怕得罪人,影响选票,被穿“小鞋”,断了仕途。这群“老好人”,左右逢源,以为得到了利益,其实危害很大。
所谓“官念”,简单说来就是为官者做人做事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时下,这种“好人主义”思想,之所以在一些干部中蔓延兴盛,主要在于做“老好人”吃香,而且得势。因为有些领导很喜欢这些人的“听话”、“忠心”,认为这些人“明事理”、“政治上可靠”,使起来顺心,用起来放心。相反那些敢于坚持原则、勇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往往被认为“不灵活、不听话、不可靠”,将其视为异已,加以提防和排斥。如何让“老实人”得“实惠”、让“老好人”没“好处”,成为社会探讨的热点话题。笔者认为,树立“为民”新“官念”,才能清除官场“老好人”。
“民为本”取代“官本位”。无论是党的历史经验,还是当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都告诫官员必须以“为民”为价值取向,才能不“丢”官、做“好”官。然而,部分“老好人”依旧将自己和同僚的“小”利益作为做人做事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做法毋庸置疑与时代需求格格不入的。党员干部必须摆脱“小”利益的束缚,破除封建的“官本位”理念,时刻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将“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价值取向,才能避免成为官场“老好人”,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
“老实人”取代“和事佬”。“老好人”往往都是“和事佬”,他们遇事不辨是非、不讲原则,始终以“一团和气”为行为准则,他们的“无原则”损害了党的原则,败坏了党员干部队伍的风气。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党内大部分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他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工作,始终将“群众利益为先”作为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他们就是群众口中的“老实人”。当前,党员干部力戒党内“和事佬”思想,并且“老实人”已经成为当下选人用人的标准,为新“官念”营造了良好氛围。
“谋事业”取代“谋官位”。“老好人”不把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而是用在结交“小兄弟”、建立“小圈子”上,不讲原则,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拉关系、“谋官位”的工具。为此,大力倡导“为民”新“官念”,广大党员干部就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干事创业的动力和目的就是为群众“谋事业”,不做“谋官位”的“老好人”,争做将精力放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和带领群众致富上的“谋事者”,对这样的“谋事者”,要大胆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