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爱心银行要“进化”为专业社工
- 2014年05月17日来源:武汉晚报
提要:江汉区试点的“爱心银行”,主要是针对社区的老年人服务。类似的尝试在其他地方也有,比如江苏泰州。不过当地开办了3个多月的“道德银行”,却于今年宣告关门。原因是许多居民觉得自己是志愿参加服务,并未考虑回报,只“存”不“取”。因为无人登门,“银行”就关门了。
林坤
把自己志愿服务的时间“储蓄”起来,等到需要时再“提取”,或兑换服务、物资。7年前,武汉市江汉区引入这种志愿服务模式,并起名为“爱心银行”。但记者发现,这种看上去很新颖的操作模式,却遭遇志愿者人数无增加、资金短缺等难题。(5月15日荆楚网)
江汉区试点的“爱心银行”,主要是针对社区的老年人服务。类似的尝试在其他地方也有,比如江苏泰州。不过当地开办了3个多月的“道德银行”,却于今年宣告关门。原因是许多居民觉得自己是志愿参加服务,并未考虑回报,只“存”不“取”。因为无人登门,“银行”就关门了。
而与以社区老年服务相对,“爱心银行”盛行另一个群体是小学生,他们以校级或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日行一善”,反倒欣欣向荣,不断有媒体聚焦报道。比如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鄢家河小学自创“道德银行积分查询系统”,曾被列为湖北省文明创建品牌。
这样一“老”一“小”的对比,或许说明的并不是“道德银行”这种激励模式有什么缺点,而是说明了对于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鼓励行善应当区别对待。孩子们在人格成长期,向善需要引导,也需要一些物质奖品作为持续鼓励,他们容易将其视为一套游戏规则去遵循,进而逐渐培养出一种固定习惯。但对成年人来说,行善则需要有更具社会化意义的衡量,他们的热心并不在乎奖励,而是在乎价值观念的认同。
也因此,有了“社工”这种称呼,它是“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这样一种有促进社会进步价值的义务服务,脱离了简单道德范畴而进入专门化的领域,既体现了个人价值,也展示了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不妨以此作为志愿服务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