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会议费别成了腐败浪费的“新筐”
- 2014年05月12日来源:新京报
提要:“三公”经费名下可能暗藏的腐败浪费,这些年来已成“过街老鼠”,在公开制度的倒逼和舆论监督之下,降“三公”预算已是各地不可阻挡的趋势。但广州公开的会议费一项,竟占到了“三公”经费的近一半,这么一大笔钱究竟怎么花的、预算是否合理,是亟待纳入监督视野的“第四公”。
除了部分被“混”入的其他费用,现实中也不排除有些部门确实会议太多、标准太高、花费太多,要压缩这些看似“正常”的会议支出,也需要更明晰的标准。
据新华社报道,近期,广州市41个本级部门及下辖区在政府网站上公开2014年部门预算时,除“三公”经费外,不少还将会议费单独列入。但记者发现,广州公布的会议费预算总额巨大,相当于“三公”经费的近一半。
“三公”经费名下可能暗藏的腐败浪费,这些年来已成“过街老鼠”,在公开制度的倒逼和舆论监督之下,降“三公”预算已是各地不可阻挡的趋势。但广州公开的会议费一项,竟占到了“三公”经费的近一半,这么一大笔钱究竟怎么花的、预算是否合理,是亟待纳入监督视野的“第四公”。
广州在全国率先公布会议费,是值得肯定的进步,但问题在于,除了一个总体的数据之外,并没有包括会议的具体内容和说明,这就令人担忧——会议费的压缩是否到位?好不容易压缩下来的“三公”经费,会不会换了一个“筐”?
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由。因为此前已有“暗度陈仓”的先例。去年中国铁建等一些央企的“天价招待费”备受舆论批评,今年包括中国铁建在内的近四成央企,直接隐去了“招待费”的数据,与之相应,管理费明细项下的“其他”科目出现明显增长。这些企业逃避监督的用意昭然若揭。
就广州来看,也已经暴露出一些借“筐”装经费的蛛丝马迹。比如,在会议经费整体下降的大背景下,广州多个部门的会议费预算却“逆势上扬”,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会议费增长了4倍多、广州市外事办的会议费增长了1.1倍,而区教育局则列了200万元培训费进入会议费。某机关干部披露,有单位将“集体外出活动”、定点酒店接待费,都塞进了“会议费”。
去年下发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除了明确要求严控会议费,将会议费纳入预算外,对会议费的公开其实已有要求:“各单位应当将非涉密会议的名称、主要内容、参会人数、经费开支等情况在单位内部公示,具备条件的应向社会公开。”
公开的方向虽已经提出,但仍失之笼统。广州这些会议,不可能全都“涉密”,多数应是要公开的,但具备怎样的“条件”才必须公开,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而且,除了部分被“混”入的其他费用,现实中也不排除有些部门确实会议太多、标准太高、花费太多,要压缩这些看似“正常”的会议支出,也需要更明晰的标准。如专家所言,从会议费的含义、口径,到会议的人均标准等,都需要制定严格的规范。
当然,最治本的办法还是要尽早修改完善预算法,将政府所花的每一分钱纳入监控。强化法律约束,公众才不会追在“三公”、“四公”后面疲于奔命。
□敬一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