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省水质情况通报缘何上了本报头版——推动各地发力,打赢碧水保卫战
- 2019年07月18日来源:中国江苏网
提要: 7月16日,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在本报头版通报上半年13个设区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情况。与一季度相比,1-6月,我省13个设区市中,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不达标城市从4个减至2个。
7月16日,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在本报头版通报上半年13个设区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情况。与一季度相比,1-6月,我省13个设区市中,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不达标城市从4个减至2个。
全省水质改善明显
记者近日来到灌南县田楼镇灌河岸线,这里的非法码头已被拆除。为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田楼镇拆除14个非法码头,完成滩涂生态修复约8万平方米。
生态环境部7月15日公布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在1-6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变化情况排名中,连云港水质以42.69%的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六。
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1-6月,我省国考断面优Ⅲ比例81.7%,同比提高20.2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达到国家考核目标。1-6月,主要入江支流断面消除劣Ⅴ类,劣Ⅴ类主要入海河流断面从去年同期的8条减至1条。
上半年,全省各地深入实施“水十条”,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省印发2019年度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明确42项重点任务和1005项重点工程。同时严格落实“断面长”制,定期通报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我省碧水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不能盲目乐观。”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负责人说,下一步,我省将持续加强水质改善,以简报形式逐月通报国省考断面、入江入海河流、太湖、南水北调等水质状况,针对不达标断面持续加强督查督办。同时,全面贯彻水污染防治法,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水污染防治补短板、强弱项。
达标城市增多
记者梳理发现,一季度,13个设区市中,南通、淮安、扬州和泰州4市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未达标,其他9市均达标。经过努力,上半年数据显示,南通、泰州均已达标。一季度,泰州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为70.8%,对比83.3%的年度目标有不小差距。但上半年,泰州24个省考及以上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跃升至87.5%。
泰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玉琴举例说,今年1月,泰州南官河祥和大桥国考断面水质单月出现超标现象,市、区两级“断面长”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带队现场督查,及时组织对南官河沿线和相关支流进行监测分析,查找水质超标原因,出台断面治理方案,预计投资约2.5亿元实施断面治理工程。2月以来,南官河祥和大桥国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与Ⅲ类之间,水质改善效果明显。
在4月19日召开的南通市区水环境治理工作推进会上,南通市市长徐惠民表示,要咬定今年“市区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河道、濠河及周边主要河道达到Ⅲ类水标准”这两项硬任务,思想再提升、工作再深化、措施再压实,全面打赢市区水环境治理攻坚战。
据介绍,今年南通计划实施7大类285项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目前已开工258项,开工率90.5%。同时,充分整合“水治办”“黑臭办”“河长办”相关工作职能,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增强治水合力。
未达标地区积极行动
上半年,对照今年各设区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约束性目标,13个设区市中,淮安、扬州两市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未达标,其他11个市均达标。记者发现,各地年度目标并不相同,比如,常州为48.5%,淮安为83.3%。对此,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各地水质目标是根据2014年水质状况确定的,在此基础上确定此后每一年的目标。
上半年,扬州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为59.4%,相比一季度的56.3%有所提高,但对标71.9%的年度目标,还有不小差距。7月15日,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专题调研水污染防治工作。谢正义表示,要把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找差距、抓落实上狠下功夫。聚焦问题多发的城市边角地带开展排查整改,以水环境的明显改善造福于民。
上半年,淮安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为80%,对照83.3%的年度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下半年,淮安将大力实施断面“培优工程”,将浔河唐曹、维桥河口、南六塘河肖大桥等3个断面纳入培优范围,力争在年内将优Ⅲ比例提升3.3%,达到省定目标。
上半年,太湖15条入湖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同比改善明显,但对照太湖流域国家总体治理方案要求,仍有9条河流水质尚未达到年度控制目标。
无锡有7条入湖河流未达到年度控制目标。记者了解到,虽然没有达到年度控制目标,但无锡13条入湖河流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与去年同期相比,百渎港、太滆南运河等2条入湖河流水质改善2个级别,社渎港等5条河流水质改善1个级别。
无锡市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士表示,无锡启动长江、太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太湖排查范围为湖堤轴线外延2公里,沿江沿湖工业园区、居民区、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区全覆盖。无锡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河流整治工作,不断提高入湖河流水质。 本报记者 许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