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lygchina.com.cn
中国连云港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连云港网> 新闻> 江苏>正文内容
  • 躬耕煤海,为祖国“开采”光明——记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张东升
  • 2019年06月10日来源:中国江苏网

提要:学煤爱煤,知煤报国,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张东升在中国煤炭科技进步之路上砥砺前行35年。

学煤爱煤,知煤报国,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张东升在中国煤炭科技进步之路上砥砺前行35年。

从1500米深的地下到海拔4000米的阿勒泰山南麓,从北方荒漠化地貌到云贵喀斯特地质,从分层炮采的万吨级矿井到高智能综采的千万吨级矿井,从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攻关到水资源保护性采煤理论创新……作为新时代的矿业者,张东升亲历中国采煤技术的现代化历程,更见证中国煤炭行业跨越式发展的光辉历程。

难忘,灰暗中一双双眼睛在放光

1984年,张东升考入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35年后,张东升对当年第一次下矿实习的经历记忆犹新。

“大学生来了,全部停工,让他们观看。”在采煤工作面,班长一声令下,数十名矿工停下手中的活,退到巷道边。当时的采煤企业管理粗放,开采工艺水平低,一线矿工中有不少是初高中毕业生,他们对这群大学生充满好奇。“井下环境恶劣,工作条件有限,矿工们一身漆黑,只有那一双双充满羡慕的眼睛在灰暗中放光。”

同学们内心五味杂陈,看到井下工作条件艰苦,好几个人回校后便退了学。张东升选择留下,“国家太需要能源了,太需要新技术了”。

选择坚守,不仅需要担当,还要专业知识和技能。读研期间,张东升前往兖州矿务局鲍店煤矿做现场研究,参与解决胶带大巷输送机机头硐室的软岩支护难题。传统支护,无法保证持久安全。张东升所在课题组改变思维方式,创新采用卸压法,进行压力转移,圆满解决了卸压带爆破施工的难题。而这条大巷已服役整整30年,至今仍在使用中。

援疆,带着青年教师下矿井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区,煤炭预测储量超过全国总预测储量的40%。但当地煤炭行业不仅技术、设备落后,还面临人才瓶颈。2011年8月,时任中国矿大矿业工程学院副院长的张东升,作出重要抉择——援疆!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5年里,他为新疆矿业人才培养和现代化生产作出突出贡献。

当时的新疆大学采矿系,第一年招收43名新生,可只有一名专职教师。张东升从培养青年教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入手,夯实师资队伍基础。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欠缺,他亲自讲授示范课;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匮乏,他指导完善项目申报书;现场实践能力不足,他带队深入矿井一线实训……

“给本科生上课,带青年教师下井。”新疆大学教师刘洪林对张东升教授的言传身教念念不忘。第二年,学院就实现扩招6个班,招生近300人,方向几乎覆盖新疆所有已知矿产资源。

张东升带领团队针对大规模机械化开采方式下的生态环境损害问题,提出新的开采理论,以生态环境容量特别是水资源承载力为约束条件,开展煤炭开采中的水资源保护基础理论研究,实现从“被动恢复”向“主动保护”、从“重开采”向“重协调”的转变。

采矿男儿,就该永远不服输

“有理想、敢担当;棒身体、强心理;高素质、硬业务;能吃苦、甘奉献;善协调、会低调;宽胸怀、通国际。”张东升坚持每年给本科生主讲《采矿学》第一课,并逐句给新生讲解这篇“三字经”。

采矿男儿历来都有不服输的劲儿。近年来,煤炭行业处于低谷、就业困难,许多大学生对学习采矿的信心产生动摇,张东升亲自为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并带领学生到大型矿井实地观摩,帮助他们坚定学习采矿专业的决心。张东升现身说法,用自己一路走来的求学、工作经历教导一代代采矿人。“我入学那一年,国外现代采煤新技术在国内逐渐普及开来。”张东升回忆说,当年国家高价引进100多台装备,比如,德国液压支架、日本掘进机、英国采煤机、加拿大提升机。如今,中国采煤技术突飞猛进,以张东升为代表的中国矿业人,经历从最初的引进技术消化与吸收,到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成套装备。

如今,采煤工艺教学早已摆脱过去“灰头土脸”的样子。走进中国矿业大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同学们正在进行采煤工艺教学。使用虚拟仿真技术,学生们佩戴成像眼镜,模拟操作采煤机械,眼可观、手可触、耳能闻,模拟仓游走在“巷道”“煤层”里,一车车“原煤”通过现代机械送至生产一线。

“我坚信,我为祖国开采光明的情怀,一定会在一代代采矿人的血液里流淌。” 张东升说。



责任编辑:蔡媛媛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