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学回家就帮妈妈卖包子 18岁外来姑娘高考高分
- 2014年07月16日来源:东南网
提要:在父母眼里,这算不上真正的家;但在18岁姑娘朱张琴看来,亲人在哪,哪里就是家。哪怕是租的,哪怕搬来搬去。
在父母眼里,这算不上真正的家;但在18岁姑娘朱张琴看来,亲人在哪,哪里就是家。哪怕是租的,哪怕搬来搬去。
不是厦门人,没有厦门户口,她只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小时候,父母到厦门打工,她和每个留守儿童一样,在安徽老家,和老人生活。来厦门后,出租屋里,一张布帘隔开的床,便是她的“房间”。
原本要回安徽老家考试的她,因为异地高考新政,今年留在了厦门参加高考。这个幼儿园都没上过、经常要帮父母卖包子的姑娘,考出621的高分,在班上排第二名。
“没有钱,到处租房子,到处搬家,没有关系。亲人在哪,哪里就是家。”
回到家,就帮忙卖包子
海沧新垵中路,一条巷子里,一间出租屋。里面摆了两张木板床,中间用布帘隔开,朱张琴和妹妹挤一张床,父母睡另一张。
“俩姐妹都已经是大姑娘了,我们也很想给她们一个独立的房间,可实在没办法。”母亲有些内疚,套房的租金要贵得多。
出租屋里,还摆着养活这个家的工具:一个冰柜,一辆手推车,蒸笼,地上摆着好几包面粉。安徽安庆灌汤包,四口之家就靠这个为生。
每天凌晨一两点,父母就要起床做包子。和面,揉面团,一天要做三四百个馒头包子。尽管父母已经尽量放轻动作,但锅碗瓢盆的声音总能通过一片布帘传到朱张琴的耳朵里。她经常会被吵醒,母亲总是很愧疚,对女儿说,你又醒啦。有时候,姑娘睡不着了,索性起来,帮父母打下手。
朱张琴养成个习惯,作业总在学校做完,回到家,便帮父母干活、卖包子。有次,她一人正卖着包子,收钱找钱,结果,有人欺负她年纪小,直接往她的钱筒子里抓了一大把钱就跑。
天气越热,包子的生意越惨淡,每天都会剩下不少卖不出去。晚上,父母要把包子扔了,朱张琴却不舍得,“留着给我当夜宵吧,我爱吃包子”。
因为没钱,没上过幼儿园
没上过幼儿园,直接上的小学。
父亲说,村里的同龄孩子,大多上了幼儿园,但家里实在没什么钱,“五口人就靠八分地活,一亩都不到”。
那是安徽安庆,朱张琴老家。看着因为没钱读不起幼儿园的女儿,夫妻俩决定到外面打工,赚点钱,让孩子能有书读。经老乡介绍,他们来到厦门海沧。
张琴留在安徽老家,和奶奶过。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她便住在姨妈家,上了村里的小学。“我和孩子她爸都没文化,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现在只会写自己的名字。我俩一商量,不能再让孩子也像我们这样了,厦门的教育好,得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
于是,小学三年级那年,父母把小张琴从安徽老家接到了厦门。因为是外来员工子弟,上公办校不容易,张琴先进了海沧一所民办小学。
第二年,公办校新江小学对外来子弟招生,要先考试。母亲着急了,找到老师,这孩子从来没学过英语,咋考啊。老师说,那就考考语文、数学吧。结果,小张琴一考试,老师们笑容满面,马上认可了这孩子。
名校老师跑到学校“抢”她
进了公办校,班上的同学比她多学了好几年的英语,小张琴却连字母都不识。英语课上,同学们用英语大声朗诵着课文,她却一句听不懂。
于是,她从字母开始自学。老师教她学会音标,她自己背单词。只过了一个学期,小张琴便完全适应,跟上了同学们的进度。小学五年级时,学校英语竞赛,她竟然拿了个二等奖,让老师同学们大吃一惊。
初中毕业那年,有所很不错的高中,老师特意跑到张琴的学校“抢”她。看着她那“美美”的成绩单,各校抢着要。最后,张琴选择了集美中学。“初中时,班主任来家访,看到我们家这情况,连说“这孩子不容易,懂事,真懂事”,妈妈说。常有隔壁摆摊的,问张琴妈妈,闺女英语那么好,是不是有用点读机。妈妈说,哪来的点读机啊,家里电视机、收音机,啥都没。
这次高考,621分,张琴说正常发挥,这个成绩在班上排第二名。而此前,她的成绩也一直稳定在年段前五六名,全年段有500多个学生。
填报志愿,她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提前批报了法语,“我想当一名翻译”。这个笑容很甜的姑娘,笑得有点腼腆。(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文 吴晓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