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芭蕾舞剧《我的名字叫丁香》献演江苏大剧院
- 2021年07月20日来源:中国江苏网
提要:7月16日、17日,历时两年精心创排的原创芭蕾舞剧《我的名字叫丁香》将在江苏大剧院上演,该剧作为苏州芭蕾舞团的首部现实题材作品,邀请了中国优秀青年舞蹈编导、国家一级演员王亚彬担纲编舞、导演,前后历时两年完成创排。演出前夕,王亚彬接受了记者专访。
芭蕾舞剧《我的名字叫丁香》
南京雨花台,曾经发生过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1932年12月3日子夜,22岁的女共产党员丁香在这里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第二天,同为共产党员的丈夫乐于泓冒着暴露身份的危险来到雨花台吊唁妻子。没有人知道,他在那里站了多久。但有人听到,丁香牺牲的那天夜里,乐于泓拉了一夜的二胡……
近些年,依托越剧、话剧、音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丁香的革命爱情故事不断得到新的诠释。而这一次,她将首次以芭蕾舞剧的形式亮相于舞台之上。7月16日、17日,历时两年精心创排的原创芭蕾舞剧《我的名字叫丁香》将在江苏大剧院上演,该剧作为苏州芭蕾舞团的首部现实题材作品,邀请了中国优秀青年舞蹈编导、国家一级演员王亚彬担纲编舞、导演,前后历时两年完成创排。演出前夕,王亚彬接受了记者专访。
《我的名字叫丁香》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的《雨花台的那片丁香》为文字基础,通过对革命烈士白丁香人物事迹的深度挖掘及二度创作,再现了乐于泓对丁香半个多世纪的深挚爱情、坚定信念和理想情怀。王亚彬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呈现丁香这个人物,她和剧组主创们查阅大量史料,并一路追随丁香的足迹,奔赴南京雨花台实地采风,“我们反复推敲,把其中最能体现人物信仰,最能打动观众的情节予以放大,删减了不必要的细枝末节,让整部舞剧张弛有度。” 在前期剧构阶段,仅剧本就九易其稿,最终决定在情节上抛弃线性叙事,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通过多重时空切换将剧情穿插呈现,来表现超越时空的爱与信仰。
丁香对革命理想的奔赴,不惧生死的选择,源自内心的真诚和纯粹,而她与阿乐之间的爱情故事更是感染了无数人。在王亚彬看来,爱情是丁香生命中必不可少的段落,信仰与爱情的交融,使得整个舞剧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在创排时,王亚彬试图从人性的真情实感中去呈现这段历史——剧中丁香与阿乐的婚礼双人舞,与之后丁香牺牲时的男女独舞形成强烈的情感冲突,“这些革命烈士,必定是非常伟大的,但我希望观众可以更多地去感受到丁香这个人,她不仅具有江南女子的细腻温婉,同时她又是能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英雄。我希望将丁香塑造成一个有温度的人,这样才能真正地和观众建立一个共情,让他们透过这样一个形象,感受到那种对于理想和信仰的追求以及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王亚彬透露,这是自己与苏芭的首次合作,但却是与芭蕾舞剧的二度结缘。2016年,王亚彬曾受邀英国芭蕾舞团,为他们创作一个全球女性编舞计划。在她看来,丁香经历的革命历程以及她与阿乐的红色浪漫爱情非常适合用芭蕾去表达,“创排时,我试图跳脱古典芭蕾程式化的束缚,在肢体语汇上融入了古典舞、现代舞的动作和气息方式,使得整个舞蹈的表达更加灵活丰富。希望这一次,观众既可以看到芭蕾的优雅性和艺术性,同时又可以看到具有现代感的编排和表达。” 而更为独特的一点是,王亚彬创新性地将昆曲声腔和苏州元素融入其中,使得这部舞剧独具一份“江南气质”。“《我的名字叫丁香》风格既清新淡雅,又细腻深邃,无论是人物造型、舞美灯光,还是多媒体视频,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韵味。这样的表现方式,使芭蕾艺术在民族审美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美感,也让观众在观演后感受到一种‘饮茶后的回甘’。”
一部成功的舞剧,在于连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剥开芭蕾舞剧的“外壳”,《我的名字叫丁香》捧出的是一曲忠诚与信仰的赞歌。作为导演,王亚彬希望借助这部舞剧,献给逝去的英雄,也让身处和平时代的每一个人,深切体会到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岁月奔流,唯有爱与信仰生生不息,无数革命先辈为了信仰无畏牺牲的高贵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