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春张店古镇行
- 2021年03月06日来源:中国连云港网
提要:闲谈之中,晏波副会长谈起了县史志办人员多次冒着严寒酷暑,北上南下,走访客居他乡的灌南籍老一辈革命家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张沂
元宵刚过,春寒料峭时节,细雨霏霏,细润大地,柳枝依依,凌寒吐绿。
2021年3月1日下午,灌南县史志协会晏波、武红兵、高翔、林志文、潘志贵等一行六人到张店镇调研采访。
窗外细雨沥沥,车内温暖如春。闲谈之中,晏波副会长谈起了县史志办人员多次冒着严寒酷暑,北上南下,走访客居他乡的灌南籍老一辈革命家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他讲到了张克辛老革命坚定的政治信仰的几个细节……历史,是蕴藏在生动的史实、鲜活的事例之中的,只有认真地去触及历史,才会感到真正的历史是接地气的。
还谈了几个关于史实考证的问题,比如“连五村攻打炮楼”的具体日期,老三团“五里槐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姓名等,让人觉得,研究历史还要有一丝不苟的理性态度,要尊重史实,来不得一点马虎。
二
我们走访的第一站是马台村(旧称上马台)。马台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临河村庄。这里关于唐代名将罗成马陷泥河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土地革命时期,上马台一带素有“小莫斯科”“小延安”的美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厚重的一页。
义泽河闸北,有一条向东的水泥路,马台村的标牌建筑伫立于道旁,好像在招手迎接来访的客人。
东行不久,路过马台小学,我们一起瞻仰了乡亲们捐立的孙秉惠和孙以德二位烈士的功德碑。这一块石碑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是珍贵的革命历史教育教材,要让一代代人铭记于心!
再向东,至妇女河西侧南拐,沿义泽河北岸西行150米左右,我们一行人来到革命之家——孙秉惠、孙海光故居的宅基旁。
孙家老宅附近还有几户破旧的民居。听镇党政办潘志贵主任介绍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大都住进了小楼房,这些民居很可能作为一种民俗的标本而保存下去,这也是张店古镇的一个旅游文化资源。
孙家的旧屋基上,一丛翠竹长势茂盛,一根根竹竿颀长,肩并肩,争高直指,团结向上。毋须多说,丛竹之下,根与根相连,深深地扎向大地。
望着这一大丛绿竹,我们仿佛看到作家袁鹰描绘的“井冈翠竹”的景象,革命前辈们有着松竹一样的气节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丛竹子,和井冈山的翠竹,不正是一样的情怀吗?
望着这丛绿竹,革命前辈的形象也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仿佛看到: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里,革命家刘瑞龙、杨纯在上马台李保青奶奶家向群众传播革命火种的身影;那低矮的茅屋里,如豆的油灯下,李奶奶和女儿孙桂仙正在一针一线精心地绣着红旗……
站在河堆上,望着滚滚不息的义泽河水,那“烽火连三月”年代,一次次战斗的画面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1939年春夏之交,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老三团在义泽河上游用木船火烧义泽河桥,阻断了日伪军的南北交通,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
1940年正月,在东灌沭地区抗日斗争陷入低谷的时期,孙秉惠、孙良浩、孙桂余等共产党人,闯进了义泽河鬼子据点,打死了7个日本鬼子,震动了灌河南北、盐河两岸,极大地振作了当地人民的抗日士气!
1943年5月,在河对岸五公里远的武小园,也抒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日篇章。
……
义泽河南岸,几条运输、捕鱼船停泊在岸边,船头上红旗招展。船家们忙碌了一年,眼下还在正月里,他们一定是在家好好地乐呵乐呵。等到春暖花开,古老的义泽河上又将船来船往,帆樯林立。
大堤之上北风料峭,小雨斜落。“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这是1964年董必武老人重来南湖,登上画舫题就的诗句。
追远抚今,正是因为前辈们的浴血奋战,才换来今天的岁月静好!那一杆杆猎猎的红旗,不正是来自于百年前南湖红船上的星火!
高翔校长,曾经是张店镇中心小学校长,在此深耕多年,桃李满园。这里是他又一个“第二故乡”。那村头路边熟悉的招呼声和热情的笑脸,就是他当年在这里工作实绩的明证!张店镇,还传播着这位“中国好人”的许多传说。
车过马台村,来到二庄村,经过二庄小学、洪三庄,来到卢野场,我们又寻访了当年孙海光等共产党人创办的破庙小学旧址。北风萧萧,雪花飘扬,挡不住我们如火的热情!
三
到张店居委会,我们来拜访教育界前辈孙存俊老师和朱宝林老师。这二位老师,生长于这方水土,热爱着这方水土,也熟知这方水土的点点滴滴。
潘主任把我们带至孙老师家,孙老师热情地欢迎着我们一行。此时,住在附近的朱宝林老师不顾七十多岁高龄和眼睛高度近视,也顶风冒雨赶到孙老师家,让我们深为感动!
得知来意,孙老师便打开了话匣子,朱老师在旁边不时地补充。
孙老师回顾了他青少年时代艰难求学的过程。孙老师说,他今年87岁,是1935年出生的。破庙庄小学旧址是在沿张店中学向东的破庙庄上,位于小李庄东北角,妇联河东边。当时校长是李璧,老师有马立德、卢同强、贾宝连(涟水人),学生有焦庆友、陈学益、孙存俊、范丙香、卢宝聪(由于时间关系,以上姓名都是根据读音记载,有待于进一步确认)等。当时破庙庄小学是一个完小,学校前排是1-4年级,是复式班,后排是5-6年级。孙老师在破庙小学就读至1951年下半年。当年,孙海光等老革命家在破庙庄小学宣传革命的事迹还在师生中流传不少呢!
武红兵副会长又向孙老师和朱老师请教了古上淋河和三里沟的位置,晏波副会长求证了旧时繁荣乡的名称。孙老师和朱老师都一一作答。
寻访归来,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历史是有温度的!
回程时,车上张湾大桥,向北不远处就是东三岔,东三岔为灌河上游两河交汇的地方。眺望长河,感受着大河的壮美、刚劲,同时也感受着家园的温柔和多情!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家乡的红色历史让我们记住今天的家园来时的路。
作者简介:张沂,男,1970年8月出生,灌南县人,祖籍涟水张官荡,1993年毕业于淮阴师专化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