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刷屏的《唐宫夜宴》,为何能在“百花齐放”中C位出圈?
- 2021年02月25日来源:中国江苏网
提要:节目虽已播出多日,但《唐宫夜宴》的热度一直不减,先后登上5次热搜,超20亿次播放量,微博话题阅读量4.9亿次,相关话题数据仍在持续增长。这不禁让人好奇,一个短短5分钟的舞蹈,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成为今年春晚舞台上最大的黑马?
漆黑深邃的夜晚,一群娇憨灵动的唐朝胖妞儿突然从博物馆里“复活”,跺着细碎活泼的舞步逶迤而行,上演了一场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今年春节,河南卫视的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在“百花齐放”当中脱颖而出,C位出圈,受到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热捧。节目虽已播出多日,但《唐宫夜宴》的热度一直不减,先后登上5次热搜,超20亿次播放量,微博话题阅读量4.9亿次,相关话题数据仍在持续增长。这不禁让人好奇,一个短短5分钟的舞蹈,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成为今年春晚舞台上最大的黑马?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唐宫夜宴》是根据2020年郑州歌舞剧院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的参赛作品《唐俑》改编而来,节目灵感来源于河南博物院的一组唐三彩乐俑,讲述了正值青春的唐代女乐官在赴宴路上发生的一系列趣事。有别于一般舞蹈的高雅唯美,身着唐朝襦裙的14名舞者穿梭于梦幻般的山水中,时而嬉戏打闹,时而娇嗔搞怪,时而优雅端庄,时而天真浪漫,用夸张鲜活的表情和丰富生动的肢体语言,将唐朝少女们娇憨逗趣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宫夜宴》的细节之处,处处彰显着主创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妆容、服饰到仪态、道具,主创们都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为了完美还原唐朝小姐姐们的丰腴之美,舞蹈演员穿上了塞着海绵的连体衣,嘴里含着特制棉花鼓起了腮帮,最终使自己完美地“胖”了起来。而眼角画上两道月牙则再现了唐代潮流面饰“斜红”,让她们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尽显唐朝女性的雍容华贵和美艳风姿。
《唐宫夜宴》成功“破圈”的背后,不仅仅依赖于演员们的舞蹈表演,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唐宫夜宴》植根于传统文化,深度挖掘文化故事,实现了内容格调的升华。舞蹈开头的博物馆展厅中,与乐俑们一同“出镜”的有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妇好鸮尊”、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贾湖骨笛”;少女们莲步穿行的天地间,依次出现了《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千里江山图》等中国古代名画,以及出土于山东嘉祥徐敏行夫妇墓中的《备骑出行图》壁画。众多国宝和舞蹈表演交相辉映,为节目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的同时,更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魅力,令人回味悠长。
如果说中华文化为《唐宫夜宴》注入了灵魂,那么现代技术和创编技术的助力,则让这场唐宫夜宴变得妙趣横生。借助5G+AR的技术,节目结合了舞台艺术与电影蒙太奇的思维,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融为一体。录制时,演员们在舞台录制了一遍,又在棚内录制了一天,之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合成,最终制造出了一种“人在画中行”的独特景观,呈现出精美绝伦的舞台效果。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融合,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更仿佛置身于画卷当中,跟随千年之前乐女们的步伐,同享盛唐美世,共赴宫廷盛宴。这种技术创新的表达方式,打破了历史和现实的屏障,让传统文化变得真实可感,也推动着节目成为了席卷全国的“爆款”。
一部优秀作品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唐宫夜宴》的火爆“出圈”,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创意来源的“乐舞俑”吸引了无数观众前往河南博物院“打卡”。正如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这个节目让历史‘活’了起来,让乐俑、乐舞图动了起来,更把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怀和艺术神韵深入社会公众的心中,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没有明星大腕,不靠网红话题,《唐宫夜宴》的成功是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节目的走红在给予文艺工作者信心的同时,也给当前文艺创作带来启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河,如何在弘扬和传承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寻文化肌理,借助新技术创新“打开方式”,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期待未来更多如同《唐宫夜宴》的精品节目出现,向国人讲好中国故事,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