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敏飞:让“小灵通退出市场”应尊重契约精神
- 2014年12月11日来源:齐鲁网
提要:小灵通退出市场的确有章可循,但运营商不能说因为有工信部的政策,就以为停止服务不算违约。毕竟,当用户购买小灵通的服务时,双方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
“当初花高价买的小灵通靓号就这样被无偿收回了?”11月25日,在北京做服务器维修工作的刘畅说,“我的号是8xxxxx3,很好记,但现在只能呼叫转移。”12月31日北京联通将终止小灵通服务。连日来,北京地区部分小灵通靓号用户得知该消息后,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投诉。据了解,针对北京联通推出的退网安置方案,双方多次沟通均未谈拢。(12月10日工人日报)
早在2009年,工信部就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当初划给“小灵通”使用的频段在20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有这样的制度规定,意味着“小灵通退出市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是无法扭转的趋势。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一些落后的技术要被淘汰,是“技术革新”的应有之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灵通告别市场”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不过在现实中,还是有不少的问题,这值得审视。
这不,北京联通小灵通用户李文星就告诉记者,“北京联通的方案实际上跟小灵通没关系,我们的靓号等于是白白丢了。”这样不对等的淘汰,显然是不合情理的。据悉,一名叫刘畅的用户也告诉记者,“2005年,他花了1.2万元买了一个小灵通靓号,此后该号被用于名片、公司网站以及广告,光在一些网站做推广一年就花了10多万元,无偿收回后,我投的广告白费了。”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也是淘汰“小灵通”必须正视的问题。不然,“小灵通退出市场”就缺乏必要的正义性。
据了解,各地的运营商都提出了各自的补偿方案和转网优惠,山东、广东、江西等地均规定,小灵通可携号转网,其中,山东用户不仅可以转2G手机号,还可以转固定电话,号码不变。各地都可以,为何北京不行?难道真的是想用或已用靓号牟利了?当地联通部门的表态,“北京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北京的优质号码资源非常紧张。”似乎佐证了牟利的推测。
与此同时,从北京联通回答问题的姿态以及对待用户的方式来看,这背后的傲慢可见一斑。但很显然,优质号码资源的紧张,不是北京联通不给小灵通用户合理善后的借口与挡箭牌。如果不是为了牟利,那就是北京联通在做相关决策时,缺乏必要的统筹,也是其自身的失职,与用户无关。
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是,小灵通退出市场的确有章可循,但运营商不能说因为有工信部的政策,就以为停止服务不算违约。毕竟,当用户购买小灵通的服务时,双方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那无论有没有政策的调整,运营商提供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内容,就应该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用户的靓号、保号转固话等要求,北京联通都应该尽量满足,毕竟,“小灵通”退市背后,违约的就是北京联通。
让“小灵通退出市场”,北京联通应有最起码的契约意识,这应该成为最基本的底线。诚如香港自身媒体人吕催谷所言,“作为运营商,既要对一个产品的‘生’负责,也要对它的‘死’负责,有始有终才是有契约意识的体现。”在市场化的语境里,契约意识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任何的厂家商家扔掉了,都会让其自身的公信力沦丧。就此来说,希望北京联通认真审视用户的需求,不然,必然是得不偿失的。作者:龙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