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义闯:文化墙“没文化” 不能拿粗心大意说事
- 2014年12月11日来源:齐鲁网
提要:文化墙上的古诗词字句错的让人匪夷所思、难以置信。如李白《秋浦歌》中的“白發三千丈”说:“‘發’字用错了,应该是‘髪’。”王维《春中田园作》“舊人看新歴”中的“歴”应为“暦”
近日,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南路西里街,一面刻有近百首唐诗宋词的文化墙引起了当地市民的驻足欣赏。太原市民关注的不仅限于刻在墙上的传统文化,更是扩大到了表现诗词的繁体字上。据市民统计,这面“文化墙”上共计出现了33处错别字。(12月9日澎湃新闻网)
文化墙上的古诗词字句错的让人匪夷所思、难以置信。如李白《秋浦歌》中的“白發三千丈”说:“‘發’字用错了,应该是‘髪’。”王维《春中田园作》“舊人看新歴”中的“歴”应为“暦”;王翰《凉州词》“古來徵戰幾人回”中的“徵”应为“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客捨青青柳色新”中的“捨”应为“舍”;杜牧《江南春》“千裏鶑啼緑映紅”中的“裏”应为“里”等等,若非较真的市民朋友一一指认,恐怕文化墙依然会“将错就错”的屹立在街区边,充当着复兴文化传播的“媒介”与“大使”功能,问题是如此“错误百出”的文化墙还经常有学生经过,况且这也不是文化墙“出洋相”的头一遭,恐怕也不会是最后的一次。那么,不禁要问句:文化墙“没文化”难道都是因为错心大意所造就?事件恐怕远非如此简单。
不难看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现实价值,一方面表现在教育上的各类“国学班”、国学经典受到大众的追捧;一方面不少的地方政府也积极引经据典来感召、营造一种社会真、善、美的正能量氛围。这本应是好事,对弘扬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复兴益处多多,但一窝蜂的建设传统文化墙、引经据典也闹出不少笑话。如前段安徽有个地方为弘扬孝道文化,竟挂出“埋儿奉母、卖身葬父”的传统文化宣传语,刺激公众神经,引发大家争议。
文化墙暴露出“没文化”的弊端,不是个例,有的地方四言诗里错三句,有的文化底蕴深厚也无法避免,如鲁迅故居绍兴等地。其实这些古诗词都是小学生口熟能详的经典诗词,不算太生僻、自然不是最深奥,何以错误连连?除却简繁替换的纰漏之外,我们是否得反思:是否太为文化墙而建文化墙呢?这自然有缺文化想充当有文化的虚伪心,也有政绩考核、形象打造的外在压力,但如此匆忙而错误百出打造出的文化墙,对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亵渎,对孩子们是一种误导,而于公众而言又能起到什么样的潜移默化作用?无疑是暴露了建设者的粗陋无知,对弥足珍贵的公信力的又一次透支罢了!作者:徐义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