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大学课堂安装监控是给“个性教学”泼冷水
- 2014年11月25日来源:齐鲁网
提要:大学课堂还是应该多些宽松,少些“约束”,尤其是这类涉及教师和学生评价的“当堂监控”更应该尽可能避免。
贵州省教育厅出台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评价工作的意见。根据意见,今后,我省高校课堂将全面安装监控系统,以此监督提高老师教学水平。建立全覆盖的课堂教学视频监控系统,高校教师对此怎么看呢?记者昨日随机采访了高校教师,他们的观点“有喜有忧”。(贵阳晚报)
按照当地教育部门的设想,课堂安装监控器,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通过监控视频分析,评价老师教学水平,同时改进不足,提高教学质量。但所谓的“提高教学水平”和“改进不足”,不过是一个将大学课堂和大学教师打造成一个近乎于“标准化教学之下的模子”而已。课堂如何讲课,学生如何听课,教师采取什么方式和程序,包括外在的语言肢体表现,都将在“监控”之下得到大幅度的“统一”。然而,这显然不是大学教学真正需要的氛围。
大学课堂原本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授课氛围,应该更多的发挥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意识,而不是拘泥和拘谨,而安装“监控摄像头”恰恰是打造一个“规划”的或“刻板”的课堂秩序。试想,在摄像头监控之下,多数教师会感到不自在,诙谐幽默的话语不敢说了、人性教师们“自创”的那些轻松话题不敢讨论了,教师与学生们的课间交流和正常讨论受“限制”了,师生在表达上要考虑到“监控”后的后果了,师生们授课听课没有更多的个性和自我了,课堂“规矩”多了,也呆板多了。这难道是当地教育部门希望看到的结果吗?
而且,不能不让人感触和担忧的在于,有关方面主导的大学课堂按照监控,更多的带有行政化色彩,过多的体现了“管”的一面而不是理性“疏”和“引”。多年来,大学办学行政化色彩过浓令人诟病,国家有关方面也在积极制定和推动大学的“去行政化”,在近年来涉及教育政策的诸多方面多有提及,包括主张“教授治学”、加强社会办学、校长职业化等等,都是“去行政化思维”的体现。有权威人士解释“大学去行政化”的实质为,“改变目前政府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从‘行政权力主导型’配置模式向‘教育规律主导型’配置模式的转变。”将监控摄像头安装到了课堂上,是否有强化行政思维之嫌?
大学课堂还是应该多些宽松,少些“约束”,尤其是这类涉及教师和学生评价的“当堂监控”更应该尽可能避免。如果想考核考查教师水平,完全可以采取更好的方式,如向学生调查征集意见建议,倾听其他教师同事们的评价,或以课程期中或结束时学生的考核成绩来评价,等等。大学应该多一些人文色彩,多一些开放、包容和自由度,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和教师们教学积极性是有利的。让广大教师们专门教学、醉心学术,断不是“摄像头监控”能够带来的;让学生们安心听课、积极思考,更与安装不安装监控摄像头无关。作者 毕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