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薪资按学校分级别是变相的“院校歧视”
- 2014年11月24日来源:齐鲁网
提要:近日在广东省2015届高校毕业生本科生的一场招聘专场中,深圳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开出的技术类新进应届生的薪资标准。可以看到,这个标准按院校等级不同,起薪点不同。
“普通院校5000元,重点院校6000元,211工程院校7000元,985工程院校8000元,清华、北大、电子科大9000元。”这么明码标价是干什么呢?原来这是近日在广东省2015届高校毕业生本科生的一场招聘专场中,深圳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开出的技术类新进应届生的薪资标准。可以看到,这个标准按院校等级不同,起薪点不同。(11月23日《新快报》)
近日有关985、211工程是否应废除的话题成了舆论的焦点,新华社就刊文指出,985、211的存在易引发弄虚作假抢经费、加剧歧视等,并称“211和985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已经基本完成使命”。但也有人撰文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大学985和211取消“拼爹”现象恐怕更烈。暂且抛开取消与否之争,单纯从选人用人的人才观上来说,985、211门槛的限制,让多少人失去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加大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痛感。
作为一名非985、211工程高校毕业生,笔者去年毕业之时,就对一些单位的院校歧视有切身体会,对自信心造成了莫大的打击。新闻中该企业起薪按照学校级别排位,比起一些单位“非985、211学校不要”的招聘限制,并非拒招某类别以上学校,而是给出不同的薪资,打了政策规定的“擦边球”。但本质上仍属于一种变相“院校歧视”,因为科学的选人机制应该让每个人有着公平竞争的机会,起点也应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不是“同等学历不同等待遇”。
不可否认,在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社会现实下,客观上为用人单位依据院校“优中选优”创造了条件。这样简单粗陋的选拔体系下,大家所关注的是“身份的光环”,而不是个人的实际能力和素质方面,容易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一个人能上重点大学代表他高考上的成功,而我国大学又是“严进宽出”的教育体系,因此在大学阶段的努力程度和学识情况在招聘的时候难以衡量。简单地来说,重点大学难免有庸才,普通大学一样有英才。实际上,很多普通院校出身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脚踏实地、刻苦努力,以期在未来就业之时能找个好工作。然而,在就业市场上,仍旧是院校门槛限制或者起薪不公,无疑是让这部分人在为当年高考发挥失常买单,难以破处“一考定终身”的身份制约。
院校歧视愈演愈烈,不利于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也不利于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使用。同时,也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面对院校门槛和如此明码标价的招聘,每年都有学生被非“985”、“211”学校录取却不报到,回高中复读,亦有一些普通高校毕业生争相考研,希望考个名校研究生改变自己卑微的文凭“出身”。如果不注重实际能力,仅仅为学历文凭而盲目学习,真就如钱钟书所言“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了。
另外一方面,对高等教育多样化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如果好工作都只给985、211毕业的学生,那么对其他院校无法凸显自身的人才培养结构和办学地位,纷纷盲目效仿致力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造成单一的办学形式、单一的教育质量标准,从而丧失了原先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
事实上,取消985、211学校分类不仅不会加剧“拼爹”现象,反而有利于公平公正竞争,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我国农村大学生由于先天条件不利,绝大多数都集中于非985、211的院校,本身就深受户籍、家庭背影等限制,就业时又一再要求院校门槛,这样一来他们上升通道就更加受阻,从而加深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不得不令人深思和忧虑。
早在2013年4月,教育部就曾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其中就有“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字样的招聘信息”。一年多以来,没有多大的改观,有些就变相违规招聘,如同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常说“英雄不问出处”、“不拘一格降人才”等等,因此要真正让学历院校歧视现象从根本上消失,就应破除高校等级的身份壁垒,让每一个毕业学子都能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都享有出彩的机会。作者 叶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