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报评论:昆山爆炸事故报道彰显主流媒体责任与价值
- 2014年08月10日来源:中江网
提要: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灾难不以历史进步为补偿”。我们看到,昆山事件中,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媒体,第一时间刊播了《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速——昆山“8·2”爆炸事故救援纪实》等报道。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灾难不以历史进步为补偿”。在灾难中,我们可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同样,在灾难中,我们也将领悟到传媒的真义。
8月2日,江苏省昆山市发生特别重大事故,成为一起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突发公共事件。但也正是这一刻,成为了极具传播学意义的昆山时刻。
曾经,我们经历过太多这样的信息危机:当灾难来袭,引发社会心理恐慌,一时间消息短缺、而谣言遍地。
但昆山时刻,却信息透明、人心安定。——何以如此?首先是我们的主流媒体,为全社会提供了及时、准确、公开的信息。
我们看到,昆山事件中,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媒体,第一时间刊播了《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速——昆山“8·2”爆炸事故救援纪实》等报道。
我们还看到,昆山事件中的江苏主流媒体不甘居人后,发出了迅捷、权威的新闻之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矩阵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官方微博、新华报业网等迅速启动滚动式报道。江苏广电总台甫接消息即通过手机客户端发布了即时新闻,并在午间新闻中播发了跟进报道。随后,江苏卫视、江苏公共频道、江苏新闻广播都进行了大篇幅接续报道。8月2日当天,仅广电新闻中心就连续发布了39条新闻!
曾经,我们见识过太多这样的舆论危机: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严重不对称,一旦突发事件来临,社交媒体人声鼎沸、怨愤不止,甚至与政府的立场决然对立。
但昆山时刻,却让国家治理的声音传遍网络空间。——何以如此?是我们的官方媒体,能与全社会同呼吸共命运;是我们的新媒体,能以平民语调传递党声政令。
集体行动理论认为:公众的情绪凝聚是开启集体行动的充要条件。昆山事件中,我们的新闻媒体不遗余力地表述事实、传达善意、设置人性议题,使得舆论趋向热忱、良性,集体行动趋向积极、有序。
我们看到,新华日报、姑苏晚报、昆山日报等平面媒体开辟了专版,江苏广电总台启动了《江苏新时空》等大批深度栏目,以立体、翔实的内容叙述政府全力救援伤者、市民以凡人善举奉献爱心。姑苏晚报8月3日以“为什么我的神情如此凝重”为大标题,刊登了社会各界戮力同心、抢险救援的一组照片:年轻的消防战士冲进火海、苏州各大血站门前排起了长龙、“板车哥”拉出多名工友、市民为伤者尊严举牌……新闻,惟其更真实,因而更贴近;惟其更平凡,因而更积极。
我们看到,在江苏的大地上,广播、微博、微信、门户交相辉映,为公众提供了现成而高效的民间组织工具。从志愿者进行伤亡救助和心理疏导,到高速道路上车辆让出“生命通道”,从各大血站里排成长龙的献血队伍,到城市广场前点亮的爱心蜡烛。这些看似自发的群体性活动,背后是新型媒体强大的社会动员力。
我们看到,媒体一方面有效引导舆论,破除网络谣言,另一方面也通过对事故原因和责任的分析,推动制度层面上的改革与创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事故所暴露出的企业安全意识、防范能力、社会责任以及地方政府的监管方式等作出了理性分析,帮助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生产以及用工制度改革等深层次问题进行反思和检讨。
这是个新媒体无远弗届、网络民意穷根究底的时代。什么是新媒体传播?《连线》杂志的定义是: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的确如此,在拥有如此观念的时代,如果我们放弃了与所有人的对话,放弃了为所有人服务的使命,那么,我们的传媒就不会有社会公信。
历史的经验表明,天灾不可怕,而民意可畏。在每一场天灾面前,我们都要避免人祸;在每一个救灾现场,传媒都有义务收拾人心。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职分所在,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使命。而昆山事件则告诉我们:积极、开放、健康的媒体,可以形成党群通约的话语,可以化为社会建设的水泥。
传媒即民心。当传媒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时,新闻赢得尊严,社会葆有安定,大国可待崛起,文明必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