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变患者指导医生需要提高专业素养
- 2014年07月05日来源:齐鲁网
提要:医生具有专业素养可以树立医疗公信,自然也就有了一呼百应的效果;患者和公众有了专业素养,就不会偏听偏信,对于医生的治疗方案也才会有最基本的判断和理解。
患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医生准备给疼痛难忍的患者注射药物止痛,患者却质疑医生用药而抗拒治疗。医生顶着压力,坚持用药,并为患者进行手术,最终将患者抢救过来。此时患者及其家属终于从质疑转变成了满口的感谢。(7月4日南方都市报)
这样的情况在实践中并不鲜见,甚至很多人有亲自的经历:一进入医院就诊后,就直接告诉医生自己的病该怎么治,如何治。一种最常见的场景是,一个普通的感冒,医生说吃点药或者休息一下就可以了,但患者要求必然打针或者输液,一上来就要用牛刀杀鸡。在一些医患冲突和医生被打事件中,患者动粗的理由,往往是彼此之间在治疗方式上产生了分歧。
就此事件来说,病人从常识上认为,患者及其家人觉得吗啡是毒品,对身体只有害处没有好处。可其并不知道,用吗啡进行止痛是医疗救急手段中的常用方法,也是保住患者生命为手术争取时间的有效方式。假若当值医生不能顶住患者及家人反对的压力,面对困难而上的话,可能就没有最后的“感谢”结果。不过,在时下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不同意患者”的做法同样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假若最后未能达到救治的目的,也难免有医闹之虞,关键在于医生是否具有足够的专业精神。
患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情况可谓十分危急,然而患者却质疑医生用药而抗拒治疗,不得不说这种情况极不正常,一方面说明患者对医生缺乏基本的信任,“把患者交给医生”的急救原则并没有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又说明患者的专业素养不足,也是造成对医生不信任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专业素养既关系医疗秩序的维护,又关系到医患关系的有效改善。
提高专业素养应当体现在医患两方面。一是为医者必须恪守专业规则和尊重职业原则,在治疗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疗的既有规范来做。比如用注射吗啡作为止痛的治疗方式,为临床试验和实际规范所明确,就应当坚持到底,而不能屈从于患者的要求。这样即便出现了问题,只要经过得专业的检验,并不存在人为的过错,那么就不会有主观上的责任,也才能用专业树立社会权威。二是求医者应当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初步的医学常识。若自身暂时还不具有这样的素质,那么既然选择到医院看病,不妨将主动权交给医生,相信专业人员的专业能力,而不是自己的想当然而贻误医疗最佳时机。
医生具有专业素养可以树立医疗公信,自然也就有了一呼百应的效果;患者和公众有了专业素养,就不会偏听偏信,对于医生的治疗方案也才会有最基本的判断和理解,从而才能更好的配合而不是干扰,更不会出现“患者指导医生”的颠倒。同时,一个专业素养极强的患者,可以成为最有效的监督者和合作者。与医生共同讨论医疗方案,当是最为理想的医患关系,也是最值得努力的方向。
有共识才能形成理解,才能达到默契,也才能建立协调的关系。“要相信医生的专业精神”本是一个常识,然而时下成为稀缺产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反思,自然要改变时下的困局,同样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