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传涛:“名校缩减京招计划”还可以做得更给力
- 2014年05月08日来源:齐鲁网
提要:北大、清华、人民大学在北京正在缩减招生指标,似乎给了公众一个美好的期许。但是,我们相信,这些名牌大学还可以做的更好,也相信会有更多的名牌大学能够勇于向特权挑战。
据北京市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显示,经教育部最终核定,北大、清华、人大在京招生计划比去年均有不同程度缩减。此前,因分省招生计划需要上报教育部批准,所以清华、北大、人民大学均未公布最终在京招生具体计划数。包括提前批和本科一批次计划在内,北大今年在京招生计划为200人,比去年减少26人。清华今年在京共投放统招计划197人,比去年减少3人。人大今年总计招生175人,比去年减少10人(5月7日新京报)
虽然远远未达到公众心目中“按人数比例来定地区招生计划”的目标,但对于北大、清华、人民大学等名牌大学而言,缩减在京招生计划已然是一种“万事开头难”式的突破。笔者认为,从北大清华等名校习惯性每年对京外各地作“招生递减”到在北京减少招生计划,这已然是很大的进步,数量多少先可不论,至少是代表了价值的还原和政策的纠偏。
长期以来,北京的大学已经变成了“北京人的大学”。拿北大在笔者家乡山东招生计划为例,我们不妨解读一下“北京人的大学”。2013年,根据北京大学招办公布的信息,北京大学本部在山东招收51人,其中文科23人、理科28人。而山东省2013年高考考生总人数为50.9万人。录取比例约为1:10000。同年,北大在北京录取学生总数是366人,其中包括文史类招收106人,理工类招收188人,还包括72名保送生以及小语种考生,而当年北京参加高考的人数为7.27万人。录取比例为约1:200。可以算出,在录取几率上,北京考生考上北大的机会比其他许多省份高50倍。
更让人纠结的是,北大连年来一直在缩减京外地方的招生计划。上推至10年前,北大还基本能让一些高考大省、强省的招录人数保持在100人以上,但现在,却基本只有50人上下。表现在分数上,北大在北京的录取分数线可能要比其他省份的分数线低出100-150分左右。而且,不仅仅是北大,在北京所有的大学,似乎都是这样一个状态对待京内考生和京外考生。
在录取率上,北京似乎是在向其他地区看齐,而事实上,这种“看齐”却基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你看,2014年的招生计划下来之后,北京相关部门也说了,北京市高考考生的本科录取比例只有57%,这个比例和其他省份没有多大的差别啊。可是,不要忘记,北京考生考上在北京的211、985等名校的几率,已然远远大于其他省份。
虽说每个地方的教育部门都对自己辖区内的考生有很大的政策偏向,但是,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在别的地方,而在北京等大都市。而这些教育资源,不是由大都市的财政单独贡献出来了,而是由教育部门统一规划由全国人民的力量建设出来的。名牌大学对于本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性保护,已然远离了这个社会最为原始的公平正义诉求。尤其是关涉教育这个话题时,这种赤裸裸的地方性保护,简单让人无法理解。
北大、清华、人民大学在北京正在缩减招生指标,似乎给了公众一个美好的期许。但是,我们相信,这些名牌大学还可以做的更好,也相信会有更多的名牌大学能够勇于向特权挑战,把橄榄枝多伸给其他省份一些,多伸给农村学子一些。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公平。
众所周知,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提出了“兼容并包”建校思想,全国各地的名家,不分地域,不分学派,不分出身,都有机会来到北大。笔者认为,这个“兼容并包”思想仍然适用于当下——让更多的外籍考生来到北京,享受最优质的高等教育,使用最高档的教育硬件设施,是很大的功德。别忘了,在歌里是这样唱的:北京,欢迎你!“为你开天辟地”的事可以先放一放,先把“有梦想谁都了不起”的事解决了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