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哉,古老的大伊山
- 2016年03月10日来源:中国连云港网
提要:大伊山属泰山山脉的支脉,诞生在太古时代。全山有12座山峰,方圆十多平方公里,海拔220多米。古往今来,无数名流先贤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流传千古!
出连云港市区南行40余公里,极目眺望,“晨光映远岫”,一岫拔地而起。这就是清朝学者相用庵所说的“淮北平川,二百里始睹一山,曰大伊”。
大伊山的古老遗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近日,趁暇登临游览了位于灌云县境内的大伊山。这里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棺墓遗迹。先后清理出女性石棺墓64座。出土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殡葬品170余件。经国内外专家多次考证,认为是我国最早,早于大汶口文化的石棺墓,距今6500年。还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麋鹿石刻岩画。还发现飞人石刻岩画,裸体男女祭天石刻岩画,海船、香炉、棋盘等石刻岩画多处。有关人员研究认为,大体是同一时代作品,属古文化遗迹。这些古人、古迹、古老的传说,令无数人们神往。在有关人员陪同下,先后多次登上大伊山,遍访古迹遗存,有幸领略了那里的美好风光,倾听了一些遥远的传说,见证了数千年先人活动留下的众多遗迹。真是令人赞叹不已,久久难以忘怀啊!
大伊山属泰山山脉的支脉,诞生在太古时代。全山有12座山峰,方圆十多平方公里,海拔220多米。古往今来,无数名流先贤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流传千古!现在当人们经过县城南大门时,远远见到一尊形体清癯、耆宿大贤的雕像,栩栩如生,高高矗立在广场中央。据县里人介绍,这就是数千年前与灌云大地有密切关系的商朝宰相伊尹。据史书记载,辅佐商朝汤王的宰相伊尹,晚年功成年老后,来到灌云这里生活过。后人故称这里的山为大伊山。山里的卧龙岗也曾留下先人一个神奇的传说。孔子带领弟子到海州登朐山观海,对学生子游说:“你看南边那座大山,闻言有很多人在那里生息,你可去那里,以礼乐为教,使之学道爱人。”子游遵命来到这里,当地首领召集人们在卧龙岗上,听其传授弦歌礼乐。何谓卧龙岗,在什么地方?一心想寻觅那逝去的痕迹,一步一步沿着山间小道,逶迤而上,来到山涧源头,当年子游讲学的卧龙岗出现在人们面前。见一块面积约二十平方米的椭圆形巨石横卧在涧沟之上。仔细辨认,巨石上面有人工錾凿的百余个大小不等的圆洞,其中上下两个较大的,直径约22厘米,深约10厘米左右。虽经数千年风雨侵蚀,仍清晰可见。据有关人员考证,大的表示太阳,次之为月亮。在《汉书·津历志》上,曾载称“日月合璧”为祥瑞天象。古书记载,尧舜时代,先民就有以日月星辰祭天之习俗。刻石祭祀天地,寄希望于天神,赶跑灾难,保佑身家性命。在这块巨石上其中一处有六七个小圆洞,围绕一个大圆洞向东延伸,史书称为“七曜聚斗,合璧连珠”,寓意为“东方苍龙”,象征吉兆,可能此地得名为卧龙岗是由此而来的了。据一些研究人员推测和分析,此处遗迹至少在5000年前或尧舜时代,这些遗迹和古老的传说,给人们平添了一层神奇的色彩和遐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南山百多米的陡山崖间有几个石洞,这就是人们传说的“神仙洞”、“仙姑洞”。看上去像天然的,进到里面仔细观察,石壁上明显是经人工錾凿而成的,供人居住的。这些洞悬在陡崖峭壁上,要到达洞里并非易事。人们从山顶博爱亭右侧绕过,踏着碎石羊肠小径,小心翼翼地慢慢前行,稍不留神就有失足危险,站在洞旁向下俯视如临深渊,着实让人提心吊胆,胆战心惊。可见这里只有那些神仙才能独来独往啊!每个洞能容十来人,有依石壁人工雕凿而成的石床、石凳。据说在宋代之前这里为道教各路神仙汇聚的场所。紧挨石洞右下侧有一块数十平方米的平台,早在唐代建有一座庙宇,名曰白云观,宋代改为三清观。千余年来屡遭兵燹而毁。遗址东侧崖壁上刻有一米见方的数十字石刻,现已斑驳不清,难以辨认,可见年代之久远了。只见平台上尚存一堆乱石、瓦砾,令世人无不惋惜啊!南宋著名学者、诗人洪迈,著有《野处类稿》、《夷坚志》、《容斋随笔》等。在金世宗大定时(公元1161年),正是兵荒马乱,这个洪迈寓居大伊山三清观一段时间,写完《夷坚志》第三卷,全卷十一篇文章,有七篇以大伊山、海州、云台山的人和事为题材。如《大伊山神》就是以神仙洞为背景的异闻轶事,小说刊刻全国后,引起当时文人名士极高评价和赏识。
当今伟人毛泽东生前极爱读洪迈的书籍,临终前些天还叫工作人员读《容斋随笔》,他不仅知道孙悟空老家在连云港花果山水帘洞。也知道大伊山有个神仙洞。一九五八年三、四月间,当时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外出调査前请示毛主席有何指示时,他对胡耀邦说:“孙猴子老家在新海连市云台山上。”毛主席博览群书,虽然没有来过这里,但他书海里论证、证实《西游记》里描写的花果山就在江苏新海连市的云台山。这为后人争论已久、众说纷纭的西游记里的花果山究竟在何处作出了答复,画上了句号。今天人们看到的留给后人不仅是灿烂的人文遗迹,也留给了后人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令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在这十几平方公里的大伊山,过去庙宇殿堂随处可见,清末民初这里有庙宇20余座。还有一些奇泉、古井令人称奇和赞赏,如瓢儿井、茯岺泉等。现在可见到的位于大伊山最高峰东麓古佛寺山门外的山间台地上有一口千年古泉。据史书记载为北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古佛寺开山僧主持王香公,用三年时间掏掘而成。因井里有松根茯苓所染,故为茯苓泉。该泉位于三面环山之间,雨水渗透流经泉下,长年不枯。据一位张姓老人介绍,早在解放前后,遇大旱,周围乡民来这里,弄泉水回去吃,今人已建围墙,有专人看护。据有关人员介绍,饮此泉水,甘醇清冽,沁人心脾,延年益寿。清乾隆年间,兵部尚书杨锡绂来到这里游览后,赞其“一径伊山后,天高四野平,草痕延烧色,水腹静澌声……”到此游人顿觉心旷神怡。清代咸丰年间戍边将领冯子材驻兵伊山时,嗜茯苓泉水成癖,后调往镇江不远千里派人用船到这里取水回去饮用,他称“大伊山茯苓泉堪称江北第一泉”。1956年,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的钱正英视察逗留大伊山时,曾亲临古泉品尝了茯苓泉水赞不绝口。
无数古人、名流踏遍大伊山,流连山中美景,令人难忘;今天人们到这里寻古探胜,既钟情那千古人文景观,也爱这里的青山灵秀。大家说:美哉,古老的大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