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民三千年前就“煮海为盐”
- 2014年12月08日来源:中国连云港网
提要:连云港市以及周边地区,从事海盐生产的工人高达万人以上,以群体方式历代相传。淮北海盐制作技艺,是淮北盐工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海盐生产技艺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淮盐生产技艺传承范围广,历史悠久。淮北地区的海盐生产经历了从“煮海为盐”、“煎卤成盐”到滩晒制盐的技术演变过程。早在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在海州以东生产海盐,采取“煮海”的方式来完成。到了战国时期,淮北盐场先后为郑、吴、齐、越、楚国所属。近年在青口盐场发现的煮盐古遗址,说明早在3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煮海为盐”,“煮海”的工具主要是铁盘。唐宋时代,海盐生产逐步从“煮海为盐”过渡到“煎卤成盐”。
元明时代,海盐生产由“煎卤成盐”向滩晒法制盐发展,标志着淮北盐场彻底告别了传统“煮海为盐”的历史。泥池、泥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煎煮方式的制盐工艺,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和效能,而且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从技艺上来说,晒盐用的能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用火烧全部改为太阳能,这也是历史上我国制海盐技术的一次彻底革命。
淮盐生产是传统海水制盐的典型代表。生产主要是利用太阳能辐射自然蒸发制盐,生产呈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按季节划分为四季,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从11月初到第二年3月初,主要产盐工序是纳潮、扬水、积水、制卤、修滩。第二阶段是全年的生产旺季,从3月初至6月下旬,为春晒制卤阶段。第三阶段是从6月底到8月下旬,一般多为雨季,生产基本停止,进入防台风、防潮汛、保盐保卤、护养滩地阶段。第四阶段从8月下旬到10月底,为秋晒阶段,主要是结晶、收盐,一年生产结束。
我市以及周边地区,从事海盐生产的工人高达万人以上,以群体方式历代相传。淮北海盐制作技艺,是淮北盐工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海盐生产技艺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07年,该项目入选我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该项目入选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日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