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lygchina.com.cn
中国连云港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连云港网> 文化>正文内容
  • 马品波—24年无悔奉献乡村文化大舞台
  • 2014年07月21日来源:中国连云港网

提要:马品波,灌云县伊山镇文化站长。24年来,他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点击浏览下一页

马品波,灌云县伊山镇文化站长。24年来,他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在马品波的积极努力和辛勤付出下,他所工作的沂北乡和伊山镇文化站先后于2007年和2012年获得市“十佳文化站”称号,他也先后三次被评为市“农村文化工作先进个人”和“十佳文化站长”。2011年还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荣誉证书”。

点击浏览下一页

 

24年的时光,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风风雨雨,将一个初出茅庐的热血青年洗练成年近知天命的文化站长,不管人生如何千帆过尽,马品波始终热爱着乡村文化事业,为农村的文化事业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提到马品波,群众马上就会伸出大拇哥

马品波多才多艺,自小就喜欢吹拉弹唱。毕业之后,他在当时的灌云县沂北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在学校他十分活跃,将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了当时乡领导的视野。1991年,他被调到了乡文化站。让马品波没想到的是,走上服务乡村文化这条路,一干就是24年。

第一天到乡文化站上班,马品波就遇到了现实的难题。“当时文化站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根本不知道怎么开展工作。”马品波回忆道。

付怀艳是马品波十几年的同事,在她的心中,马品波有一个特点,就是干事执着、百折不挠。建设沂北乡文化站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事例。1995年,江苏省扶贫工作组进驻沂北乡,当时省文化厅正好是其中扶贫单位成员。马品波为了彻底改变乡文化站“一穷二白”的面貌,一有时间就找扶贫工作组领导汇报商讨关于文化站的建设问题。

点击浏览下一页

  

在此期间,马品波曾先后三次自费去南京,请求省文化厅帮助建设乡文化站。第一次去南京,他没有得到答复,但也有收获,省文化厅的领导将南京京剧院淘汰的一批座椅送给了他。为了省钱,马品波没有雇人,而是自己一张一张的将桌椅搬上车运回来,这批桌椅最终被安装在乡影剧院内。第二次去南京,马品波依然没有得到答复,但省文化厅领导又给他从南京图书馆争取来了一批旧书橱和旧图书,这批物资让马品波建成了全县第一家农家书屋,后来这个书屋逐步发展起来,还被市文化局命名为优秀万册图书馆。第三次去南京,马品波的执着终于打动了省文化厅的有关领导,省文化厅决定投入20万元新建沂北乡文化站。

1995年12月,沂北乡文化站终于落成了,建筑面积达330平方米,设施齐全,是当时灌云县一流的乡镇文化站。文化站落成当天,马品波激动得落下了泪水。从那以后,沂北乡群众有了一个热闹的去处,每逢周末或是节假日,马品波经常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当地甚至周边乡镇的群众都来报名参加,带动了社会风气的有效好转。马品波成了当地群众心中的能人,在当时的沂北乡,一提到马品波,群众马上就会伸出大拇哥。

醉心基层文化  他用激情和执著回馈群众期待

90年代初,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农民对外界的信息极度渴望,因此订阅报刊、建宣传栏成了马品波工作的第一选择。回忆起往事,马品波笑眯眯地说:“站里的经费很少,订报纸、买工具根本不够用,有时候必须自己掏腰包。那时一个月才拿130块,一年却要贴上400多块,家属为这些事和我吵了好多次,我答应过她不会贴钱了,可每次急需用钱的时候就忘了。”

点击浏览下一页

刚调到文化站工作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深深震撼了马品波,也让他下定决心扎根农村。“那时刚上任不久,有一个说书的拿着县文化局的批条找我安排演出。晚上演出的时候,来了近2000名群众,就为了听一个人说古书。可以想象当时群众文化生活有多么匮乏。”这件事也让马品波真正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

那晚说书活动结束后,马品波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他就动员一些文艺爱好者成立了一支文艺宣传队。文艺宣传队成立后,马品波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编写文艺宣传材料,利用小花船、跑驴、淮海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走村串户宣传演出。每到一个地方演出都会引起轰动效应,每次结束都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直到现在,这支文艺宣传队每年都会组织数十次文艺演出。1997年,沂北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

2006年,全县农家书屋建设全面开展,马品波没日没夜地奔波。一个月后,当别的乡镇农家书屋还在筹建中时,沂北乡的书屋已经对外开放,吸引了大批农户借阅。此时,由于长期劳累、饮食不均,马品波却病倒了,他患上了胃炎,身高接近1米8的他,体重只有57公斤,在医生和家属的强烈要求下,马品波才请假在家休养。谁知休了没几天,马品波又“闲不住”了,为了推进乡镇村文化室全覆盖,马品波带病连续奔波一个月,最后沂北乡的村文化室又在全县率先实现全覆盖。

每年春节,马品波都很忙,他要组织为群众免费写春联。去年春节前,马品波组织县书法家在昌和社区开展义务写春联活动,当时要春联的人特别多,一位80多岁的老人颤颤巍巍地来到现场,原来老人因儿子一家都在上海做生意,年后才回家,春联每年都是儿孙贴的,今年儿子一家不回来过年,难坏了老人家。马品波马上拿了对联,晾干后,又把老人送到家中,并把对联贴起来。老人的春联贴上了,但是马品波自家春联却等到三十晚才贴上。家人埋怨他,人家春节忙着走亲访友,而他忙得团团转,亲朋好友找他吃个饭,他总是说没空。

因为工作业绩突出,2011年,马品波被调至伊山镇文化站工作,为加快社区文化中心建设,马品波每天都要跑七八个社区。就在接受验收前夕,他的爱人意外发现左侧乳腺出现肿块,他陪着爱人连夜赶到南京,经过检查,医生要求必须马上手术。可是第二天就要开始接受市级验收,马品波必须回去,在说服爱人后,他连夜赶回单位,等检查结束后,又赶忙乘车赶到南京,到达医院时,爱人已进了手术室。在手术室外,马品波心里满是自责,岳母的抱怨,孩子的白眼,妻子的泪水,让他无地自容。

点击浏览下一页

在马品波的努力下,2012年底,伊山镇有8个社区建成了活动面积均达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中心。每个活动中心都配有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多功能培训室等,图书室内还配有可以上网的电脑,为社区居民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村文化大舞台  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张福昌是灌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鼓锣的传承人,提起马品波他赞不绝口:“常常是他编节目我来唱,有时候人手不够,他也能顶上,登台献艺。他还爱钻研,常常大晚上的打电话和我讨论唱词。”

马品波在伊山镇还先后组建了8个健身操队,6个文艺演出团队,成立了镇体育总会、老年体协、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篮球协会、田径协会等协会组织。每天晚上,各健身点都热热闹闹。马品波还积极开展艺术创作,每年自编自演大量反映本镇新人新事的文艺节目,带领镇文艺演出队利用花船、淮海锣鼓、扬琴、淮海戏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年均演出50余场次,为群众送去欢乐和笑声。

点击浏览下一页

  

马品波还非常重视文化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期间,他自带录像机、照相机走村串户,深入民间,与老艺人谈心,向老寿星讨教,通过深入挖掘和细心工作。两个月时间跑遍了辖区内的所有村庄,整理出包括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传统技艺、岁时节令等条目的非遗项目40余项,其中22项被收入灌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中。

今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马品波牵头编创了表演唱、数来宝、三句半、花船剧、小品、淮海戏等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并组织演艺人员精心排练,在全镇34个村居巡回演出,也给大伙上了一台生动的中国梦和群众路线教育课。“每次演出,马站长都把车让给我们装道具,他自己就骑着自行车来回跑。一天跑两地点,差不多有50公里路,没见他少过哪一场,每次我们到演出地点,他都已经安排好演出场地了。有时候在村里演出没地方吃饭,他还自掏腰包买些快餐给我们。”花船剧演员邱香对马品波非常敬佩。

点击浏览下一页

  

马品波干了24年文化站长,24年的文化情缘他无法割舍。马品波却一点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说,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干文化工作,都是在担负着同样的职责,那就是教育的职责。做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是小课堂,而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每天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是一个大课堂。利用大课堂、大舞台,更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责任编辑:蔡媛媛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