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深处的“海上丝绸之路”
- 2014年07月19日来源:中国连云港网
提要:“海上丝绸之路”亦称“瓷器之路”,它也是中国瓷器运往海外的一条商道。翻开连云港地区的对外交流史,既有商贸经济,也有宗教交流,甚至不乏战争的身影,以不同的形式促进各种文化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亦称“瓷器之路”,它也是中国瓷器运往海外的一条商道。翻开连云港地区的对外交流史,既有商贸经济,也有宗教交流,甚至不乏战争的身影,以不同的形式促进各种文化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发展。
◆ 历经千年风霜的海清寺塔
海清寺阿育王塔位于云台山下,大村水库之滨,属于楼阁式塔。据塔的第五层东南面嵌的碑文记载:“天圣元年起塔至九年,名于阿育王塔第五级内安放佛像并碑文天圣九年二月三日碑记”。说明此塔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竣于天圣九年,距今已近千年历史。海清寺塔是我国现存被称作阿育王塔中年代较早,保存完整,规模较大的一个。
海清寺塔系九层八角仿楼阁式砖塔。昔日殿宇已不复存在。但从遗址规模踏勘,大体可以恢复其平面布置。塔建于山门前、中轴线上。塔后为前山门3间,名“海清寺”。正殿3间,左右翼以配殿各3间,塔、寺的平面布置,并不按我国北魏佛寺旧法,塔置于正殿前。与唐宋以后佛寺建筑以殿为主的配置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仍对正中轴线。因而该塔为我国建筑史上佛寺嬗变中宝贵的一例。海清寺塔继承了宋《营造法式》中的优良传统,巧作精构。塔址和塔基都经过精心的选择和处理,虽经九百多年来风风雨雨和有记载的大小十八次地震,至今仍未见不均匀下沉和倾斜现象。正应了塔门楣上的碑文:“根深蒂固”。
1974年在维修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从塔心柱下发现了石函、金棺、佛牙等30余件文物,间接印证了阿育王为奉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建造佛塔的传说。
◆ 海州港与朝鲜、日本等国的交往
在唐代海州中外交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北宋时期海州的海洋运输业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成为中国北部重要的港口之一,成为日本、朝鲜等国贸易往来的必经之处。
基于海州湾与朝鲜沿海以及日本海回流路的自然条件,海州与朝鲜的航海路线距离比较短,高丽先后派出遣宋使节有五批,水手、商人达5000多人。为接待高丽商旅,海州建有宽阔宏丽的高丽亭馆。苏轼于元丰八年经海州亲眼看到高丽亭馆以及海州百姓被繁重的徭役所害,经济萧条的景象,他感慨道:“檐楹飞舞垣墙外,桑柘萧条斧斤余。尽赐昆邪作奴婢,不知偿得此人无?”
此外,海州地区出土的宋代瓷器品类之多,诸如海清寺塔中出土的汝窑瓷瓶,胎为香灰色,施天青色釉,器底有细小的支钉痕。汝窑瓷是我国名贵的瓷片珍品。景德镇窑的瓷器产品青白瓷、安徽繁昌窑的影青瓷、浙江越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等地全国各大窑口的著名瓷器在海州地区均有出土。足以说明海州港是宋代名窑瓷器的集散地之一。
1984年在海州电厂(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前身)扩建工程现场,工作人员采集到大量宋代文物,其中瓷器22件,陶器16件,铜镜2件,铜铁器4件。海州电厂所在位置宋代时为海州城外古河道。数量如此之多的宋代文物的出土,说明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船只汇集于此,海州港空前繁盛。
据《乞禁商旅国外国状·东坡奏议》称:元丰年间,北宋王朝禁止“旅客于海路商贩者”“经登莱州界”,许多货运进出改向南方海港转移,海州港在这一时期的吞吐量逐渐增加。据《宋史·张叔夜传》所载宋江攻城之战事可知,北宋末期,海口逼近城下,海船“巨舰”可泊于城脚,河海航道交汇于海州城隅。宋冉秀诗《海州》描写:“波涛起天来,周楫满城隅。”
◆ 明代海州的抗倭海防攻事
倭寇是明朝自始至终的海外祸端之一。到明代嘉靖年间,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破产的农民、失业的流民、无业的浪人等在各地领主的支持下,纷纷向海外寻求出路。我国沿海一带全面遭受倭寇的骚扰,使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遭受极大的损失。
海州位于海州湾西南岸,我国南北走向海岸线的脐部。据《隆庆海州志》载:“(海州)东滨海道,西接徐邳,北控齐鲁,南蔽江淮。沧海洸瀁,茫无际汇。高丽、百济、日本诸国直其东,风帆之便,不测可至。”正是出于这样的地理位置,明朝曾一再采取措施,加强海州的防卫。
2007年9月,文保志愿者在南城东山上发现了多处标有“嘉靖十三年”(1534)由“淮安卫军政掌印改守备指挥蒋继爵”留下的题刻,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嘉靖年间的海州地区正处于抗倭海防的前沿阵地。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相关登记数据显示,我市境内现存的明代抗倭海防烟墩遗址共有三处,他们分别是位于连云区墟沟街道大巷居委会烟墩山顶的“南固山烟墩遗址”、墟沟街道棠梨居委会小棺材山顶的“大门山烟墩遗址”以及宿城乡留云岭村虎口岭东侧山顶的“宿城山烟墩遗址”。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市云台山地区对倭防御的预警系统。
◆ 知州师亮采与琉球国的交往
在市博物馆展厅内,有一件琉球国铜炉,质地为紫铜,圆形,鼓腹,重
清嘉庆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公元1816年6月27日),琉球国八品巡见官毛朝玉率船遇飓风飘至海州湾鹰游峡(今连云港市东西连岛),海州知州师亮采“日给廪饩” ,修复船只,补充给养,热情接待,安排其回国。毛朝玉为表感恩之情铸炉相赠。炉腹有篆书“琉球炉”三字,另有落款和师亮采题词计一百零六字的隶书。时人吴楷在其《妙台墨影》一书中对此事详尽记载。
海州学者许乔林曾作《送琉球八品巡见官毛朝玉归国》七律诗一首:郁州风利送归艘,名士心间长吏劳。鲸海东南飞墨雨,螺舟丁甲护诗涛。爱从旧史谈藤笠,喜及新凉换葛袍。此去定知夸汉大,星搓亲见集英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