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项链到百亿产业 从东海水晶看创业创新实践
- 2015年12月31日来源:中国连云港网
提要:“在这里孵化的项目是动态更新的,长‘硬’了翅膀就推它们出园成长。目前,排队申报的项目有上千个。”眼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创业、在成长,由衷的喜悦挂在东海县人社局局长徐振峰的脸上。
当年,毛主席水晶棺让地处苏北的东海县声名鹊起。
而今,年产值过百亿元的水晶产业,使传统农业大县东海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变。
起步于一条项链,到年产值过百亿,东海水晶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时代同频共振,创业是其本,创新是其魂!
闯:突破“框框”创业,国界、身份都不是问题
大自然十分眷顾东海。其水晶储量30万吨,水晶含硅量高达99.99%,两者均居全国之首。东海水晶因其特殊的军事和工业用途,一度被国家列为稀少特种非金属矿产,购销由国家统配。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人心,融化着经济等领域的“坚冰”。1987年,驻扎在东海县的江苏省第六地质大队看到一些水晶石边角料扔了着实可惜,便向江苏省地矿厅上报了研磨水晶项链兴办第三产业的可行性报告,报告很快得到批准并获得了6万元经费。随后,3800元的研磨机和5000元的超声波打孔机,分别从南京和无锡购回。几经试验,半个月后,一条24棱面的水晶项链磨出来了。
田地里经常能刨到的水晶石磨成的项链一串竟能卖好几十元,这在当时可真是“炸锅”了。很快,成千上万的东海人加入到了“磨水晶”的行列。曲阳乡3000农户就有2000户磨水晶项链、水晶眼镜片。
于是,每逢农历四、九,到东海县供销社附近的牛山镇钢铁路菜市街买卖水晶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形成了水晶大集。
一个当地自发形成的水晶大集,如何能“消化”得了这么多的项链、镜片?
群众的胆魄和能力常常是惊人的!
“东海水晶,现在名气大了。放在二三十年前,那可真是名不见经传。这个名号是闯出来的!”
在东海水晶宝石行业协会会长许兴江的记忆里,当年为了打出东海水晶的名气,成百上千的水晶营销大军拎着编织袋,南下北上宣传推销东海水晶。当时,有上百人定期往返北京与东海之间,常常整节车厢坐的都是东海跑水晶营销的,火车一到东海,整节车厢立刻就空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东海人发现,以前家前屋后、田间地头经常能挖到的水晶越来越少了。
本地水晶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怎么办?
东海人毅然“闯”出了国门,踏上了异国“淘晶”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教师杨振山是东海最早一批出国“淘晶”人之一。
当时,杨振山承包了一个眼镜厂,由于本地水晶原料越来越少,而眼镜厂却遍地开花,他当年就亏了几十万元。
“唯一的出路,是找到新的水晶原料。”有了这个想法后,听说越南有水晶,杨振山便决定去闯一闯。一天,杨振山在越南中东部一个集市上发现了几块罕见的绿水晶。他欣喜若狂,但口袋里却没有那么多钱。杨振山央求店主留下他打工,不要工钱,只要水晶。店主答应了。打工期间,杨振山又在附近收集到了一些绿水晶。回国后,带回的绿水晶卖出了“天价”,一举还清了债务。尝到了甜头,他的心也“野”了,很快,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进入了他的视线。
现在,常年在国外“淘晶”的东海人过万。他们每年运回东海的水晶超过10万吨,经销着全球95%的水晶原料供应,世界各地的水晶烙上了“东海印”———“东海水晶”!
世界上有天然水晶交易的地方,就有东海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2005年3月以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周明,“淘晶”的足迹遍布亚、非、欧20多个国家。2005年当年,他就用完了1本护照的签证页。如今,年过六旬的他仍在满世界“淘晶”,乐此不疲。
2012年5月29日,东海水晶宝石行业协会巴西分会在巴西古伟鲁市成立,上世纪90年代初就踏出国门“淘晶”的段根银当选会长。老家在东海房山镇的他,鼎盛期经营着巴西60%的水晶雕刻原料出口。
“到国外‘淘晶’回报大但也异常艰辛甚至危险,有人被抢劫一空,还有人为此丢了命。可东海人从未停止海外‘淘晶’的脚步。”许兴江这样评说东海人的“闯”劲。
孙睿以另一种“闯”劲成为东海水晶界的一个传奇。2003年,当他决心放弃公务员职位去做水晶生意时,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但他没有回头。十多年间,他不仅自己成为“江苏工艺美术名人”,还打造了选料、分解、切割、制作等流水线工厂化生产模式。
“我们一个雕件就有300多个工序。”孙睿的至善坊公司总经理薛洋说。充满自信的他还道出了心声:孙睿董事长能“闯”会拼,是他和100多名员工选择追随孙睿的原因。
采访手记:如今,东海水晶从业人员约25万,产供销貌似完全民间自发。但东海水晶产业近30年的持续发展,“土壤”的力量令人好奇。
推:搭台补位,让主角唱好戏
12月29日,中国玉雕艺术大师张玉成告诉我们,淮海工学院美术系两位教授刚又来找他,请他到淮海工学院兼职授课,他过几天就要去与学生们见面了。
抱着“事业的土壤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的想法,张玉成今年10月毅然抛开在北京打拼十几年的“天下”,将家和工作室全搬到了东海。他认为:“水晶雕刻,东海土壤最好、创业天地最宽。”
同一天,在东海水晶城做了近18年生意的冯寿干正准备“搬家”。他告诉来买水晶的熟客:“我的摊位马上要进‘豪华间’了。”
冯寿干说的“豪华间”,指的是东海县刚刚建成的中国东海水晶城。
“新水晶城高端大气上档次,配得上世界水晶集散交易中心的名号。” 东海水晶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强说,“商铺的出租率已达100%,很多商家都是一租3年。”这个水晶城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配备一百多部电梯及3000多个机动车车位,其中综合配套服务区将搭建全国最大的集水晶展示和销售为一体的电商平台。目前已经有3100多户商家报名入驻。
而这,已是东海县建设的第7个水晶专业市场。
30年前,“提篮小卖”的民众不约而同拥在县供销社附近卖水晶时,东海县也犹豫过,因为水晶购销曾是国营企业的“专利”。几经斟酌,县委、县政府决定 :不争论、看实践。
后来,东海“官方”就不光是“看”了,而是主动作为,通过搭台补位,助推水晶产业发展。
看着大伙在马路边摆摊,东海县供销社便在院内搭起塑料大棚、水泥台,改善交易环境。随着水晶产业不断壮大,从1992年起,东海县先后打造了7个水晶专业市场,销售网络辐射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顺应商户网络销售需求,通过与阿里巴巴等知名网站合作,东海县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水晶电商平台———网上水晶城,设立阿里巴巴东海水晶制品销售专区,网上水晶城网店超过了1.5万家。
为了吸引全国一流的宝玉石加工企业和设计大师,提升东海水晶的产品档次和品位,推动水晶产业转型升级,东海县从2011年便建设中国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目前,产业园已投入10.5亿元。随着至善坊、恒达珠宝等30多家国内外知名水晶宝玉石企业进驻运营,产业园29幢独体建筑都有了“主人”。
“为了提高工艺水平,我们邀请翁祝红、刘铁山等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开办讲座,园区和全县所有水晶从业人员都可免费听课。今年10月28日,张玉成工作室在产业园开馆。他进驻后,已有多位国内玉雕大师表示考虑进驻。我们用优惠政策请这些大师来的同时,也与他们达成协议,即不定期到东海中专学校为水晶专业学生授课……东海水晶有望进入大师引领时代。”产业园管委会主任王正斌介绍。
王正斌告诉我们,中国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不是自封的,而是今年10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考评后命名的。他的自豪之情满满。
2013年,东海水晶产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元。现在,东海已形成了年产3000万件水晶首饰、500万件水晶工艺品的生产规模,专利申请3000余件,实现授权1800余件。“东海水晶”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江苏符号”。
采访手记:怎样做到帮忙而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是政府在与企业、与市场相处中最难以把握的。而东海县做到了。
创:“水晶+”,一切都在变
一件水晶雕刻作品,请诗人专门为它赋诗填词,再请知名书法家书写,这样的“水晶+”会不会有市场?
答案是肯定的。今年10月底,东海恒达水晶总经理陈旭辉就尝到了“水晶+书法”营销模式的甜头。“这个策划让我的水晶身价涨了数倍。”陈旭辉这几天正忙着复制这一模式。
这个策划的幕后推手是江苏省水晶文化研究会。
“水晶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制约其发展的是文化。”该研究会会长陈林介绍,早在2009年,东海县便意识到这一点。几经筹备,东海于2011年成立了江苏省水晶文化研究会。
该研究会依靠头脑风暴,创意迭出,令不少人脑洞大开,让不少企业受益颇多。
如果说产业园内的“水晶+”,是大师与大企业的“大手笔”。那么,东海大学生创业园的“水晶+”,则更草根。
昨日上午,吴阳早早来到位于东海大学生创业园二楼的工作室,处理他的硅产品国际贸易业务。现在,吴阳的年营业额已突破1400万元,他也即将结束孵化期,“自立门户”了。15个月前,他申请入园时,只身一人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创业园;如今,他每天开着自己的汽车上下班。
从2013年创园至今,东海大学生创业园已成功“孵化”出36名创业者。像吴洋这样的52名大学生创业者,正在接受着“生态孵化”———免除一切费用,享用免费午餐,遇到困难时有团队帮扶……
两年来,在园的创业者们累计营业额突破1.6亿元,间接带动3750人创业、就业。
“我之前在一家知名服装企业做营销主管,月收入7000多。但创业等不得,就赶回老家创业了。”徐伟志正在创业园里孵化他的“网上微商城”项目,专门销售天然水晶。目前,他已联系到二三十家水晶加工企业加盟,并畅想他的微商城会像淘宝那样做大。
“在这里孵化的项目是动态更新的,长‘硬’了翅膀就推它们出园成长。目前,排队申报的项目有上千个。”眼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创业、在成长,由衷的喜悦挂在东海县人社局局长徐振峰的脸上。
采访手记: “闯”是种子,“推”是土壤、阳光、空气,“创”是灿烂的花朵,而年产值过百亿的东海水晶产业是丰硕的果实。徐勤飞 张青红 王波 朱萍 张开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