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酒“海州辣黄酒”
- 2015年01月29日来源:中国连云港网
提要:海州辣黄酒是黄酒的古老分支,它的产地古海州渔盐富饶,百姓环山群居,善于饮酒,使得海州辣黄酒行销苏北乃至全国。
海州辣黄酒是黄酒的古老分支,它的产地古海州渔盐富饶,百姓环山群居,善于饮酒,使得海州辣黄酒行销苏北乃至全国。2012年,海州辣黄酒酿造技艺入选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其唯一传承人侯长文还在为这种古老酒品奔走呼号。“海州辣黄酒是海州文化一脉,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在我的手上再次没落、失传。”
传承千年 几欲失传
众所周知,连云港依山傍海,气候湿润,稻米生产历史悠久,非常适宜酿制米酒,而海州辣黄酒可谓其中佳品。其采用当地稻谷为主要原料,传承“古遗六法”的酿造工艺,所产成品酒色泽浅黄透明,质地醇厚,味道干爽。久饮此酿,不仅有活血、提神、驱寒、开胃、强壮筋骨等功效,还可延年益寿。
“从宋代开始,港城坊间酿酒盛行,而我的先祖——云台山西山侯庵大庄园的侯臣就酿制辣黄酒。”作为这项土特产的嫡系传人,敦厚朴实的侯长文掩不住自豪之情:明清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写到了辣黄酒的制曲配方。而李汝珍随兄居板浦20年,成书《镜花缘》,并在第九十六回中把它列为“天下55种名酒”的第27位,可见明清时期海州辣黄酒早已流传甚广。
但实际上,海州辣黄酒的传承历经艰辛,经历了改朝换代,清末民初时曾有多次断档。到了解放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物资统一限量供应,所以恢复生产辣黄酒较难。直到20世纪60年代,侯长文曾祖父侯永贵、祖父侯登山时不时地酿造一些辣黄酒,以飨食客。“当时他们开的饭店厅堂内外,酒坛酒罐堆积如山,足见周围渔民、盐民、船民都喜欢喝辣黄酒。”侯长文说,20世纪70年代,连云港东辛农场才开始少量生产海州辣黄酒,这一陈年佳酿才没有彻底失传。
6年调制 苦辣尽尝
80年代改革开放后,侯氏家族才逐步恢复生产辣黄酒。但因酿造古方失传太久,侯长文可谓临危受命,“我要想办法找到完整的古方,加以改进,才能重新批量生产。”这期间,侯长文辗转通过连云港的民俗文化研究者,终于获得了海州辣黄酒的基本配方和制作方法。凭着这一古方,在经过长达6年的反复调制后,终于复制成功,实现批量生产。
经过潜心研究和改造,侯长文采用了侯家祖传的“笨曲发酵法”酿制辣黄酒,这个古法共有3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为了适应本地人口味,单就“制辣”这道工序,侯长文就曾反复试验了辣蓼草、独头蒜、红蓼等植物,并亲自提取辛辣作物的萃取物,颇有“神农尝百草”的韧劲。“制作过程中,麦曲头道工艺不粉碎,米饭酥而不烂,米浆水采用上等精白糯米浸泡二十余天,再煮沸撇沫提炼,制成培养基;此后接入笨曲,从小盆到中盆再到大盆,分级培养,最后投入大缸发酵。”侯长文说得头头是道,他拿起搅拌工具,对面前的几大缸培养基缓慢搅拌,空气中瞬间弥漫着浓浓酒香。
作坊生产 亟需改观
时间走到90年代,侯长文成立了云台米酒酿造有限公司,重新批量生产海州辣黄酒。“现在年产量能达100吨,还在市区民主路、老海州设有2个专营店和100多个直销点。”侯长文长舒一口气。随着企业的发展,一些问题也暴露了出来:目前我市从事正宗海州辣黄酒生产作坊只有侯长文一家,而且是家庭作坊式运转,生产效率相对低下,每年投放市场的成品酒数量很少,不能形成完备的市场供给体系。“因为资金压力,我自己的包装宣传也不到位,年轻一辈的市民根本不熟悉,也无法认可这一传统品牌,导致成品酒上市销售渠道不畅。”侯长文无奈地说。
为了不断打响海州辣黄酒的知名度,寻求多方援助为其“保驾护航”,侯长文积极思考对策。终于,2012年,海州辣黄酒酿造技艺入选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侯长文自然也成为辣黄酒酿造技艺代表传承人。“在目前国内白酒、黄酒、红酒品牌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态势下,重新培育一个古老的黄酒品牌,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长远的发展目标。”他说,最近,他正在为辣黄酒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打算翻新厂房,在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策划、运营上进行一系列探索。“海州辣黄酒是海州文化一脉,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在我的手上再次没落、失传。”侯长文目光恳切,充满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