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肉企纷纷抢占中国市场
- 2014年12月04日来源:中国经济网
提要:由于进口肉类产品已成为国内肉类市场必需的补充和调剂,国外肉企纷纷抢占中国市场。近日举办的首届北京世界食品博览吸引了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巴西、英国、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肉类生产商前来参展,前来交流沟通、洽谈业务合作的国内零售、批发、进口、经销商及各类餐饮供应商等业内人士络绎不绝。“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消费国。随着国内市场对肉制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消费人群对肉制品的档次、品质、品种、口味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内肉类生产连年递增,肉类消费数量也增长较快。
虽然我国肉类总产量逐年递增,但由于国内畜牧业受土地资源有限、养殖技术和成本的制约,仍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对肉制品的需求。尤其是牛羊肉,因养殖周期长、成本高,近几年价格连续上扬,鲜牛肉、鲜羊肉的批发价格分别从2009年的30元/公斤、31元/公斤上涨到现在的54元/公斤和56元/公斤,其中鲜羊肉今年初达到了59元/公斤。
国内供应紧张的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这助推了进口肉类产品快速增长的态势。据商务部统计的主要肉类产品进口数据显示,2013年进口猪肉140万吨,2009年~2013年增长了164%,2014年1~10月份进口猪肉113万吨,同比下降1.6%;2013年进口牛肉31万吨,2009年~2013年增长近17倍,2014年1~10月份进口牛肉27万吨,同比增长8.5%;2013年羊肉进口26万吨,2009年~2013年增长了近3倍,2014年1~10月份进口羊肉2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4.4%。
由于进口肉类产品已成为国内肉类市场必需的补充和调剂,国外肉企纷纷抢占中国市场。近日举办的首届北京世界食品博览吸引了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巴西、英国、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肉类生产商前来参展,前来交流沟通、洽谈业务合作的国内零售、批发、进口、经销商及各类餐饮供应商等业内人士络绎不绝。“我们第一次来中国参展,此次中国行也是第一次尝试开拓东亚市场,参展3天的反响都很好,有不少客户和我们洽谈合作业务,我们对中国市场未来前景有很大信心。”西班牙某品牌肉类展商负责人说道。“从这几天参展的情况来看,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的客户非常多,一些大的进口商和超市反映非常好。但我们此次参展是想在中国找进口代理商,把整个品牌的产品交给进口商,销售渠道的开拓、物流、宣传等环节都由他们来决定具体怎么做。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合作,所以我们会很谨慎地选择,看他们是否有资质与远见,对销售渠道的把握程度和自信度如何,并考察产品如何利用他们现有的渠道销售。在充分了解他们的综合情况后,我们才会决定是否与其合作。”德国YAYLA中国区总经理苏菲雅说道。
苏菲雅告诉本报记者,公司成立已经35年,产品在德国生产制造,品质符合欧盟标准,主要销往西欧和北欧国家,还没进入亚洲市场。由于公司主体在欧洲,进入中国市场的条件还不成熟,加之中国市场本身存在一定特殊性,如果在中国能找到一个各方面发展比较成熟、运营不错的合作伙伴来做渠道,这样既能节约成本,又能实现高效合作,达到双赢的效果。
多位参展的国外企业负责人均向本报记者表示,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在对中国市场相关行业发展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通过选择进口代理商来进入中国市场。但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很大,未来前景乐观,也希望能尽早分食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