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人代会上的两个“首次”,彰显了什么
- 2025年01月20日来源:中国江苏网
提要:19位公民受邀到开幕会现场,与全省近800名省人大代表一起,共同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开幕会后的座谈会上,围绕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旁听活动提出意见建议。6位来自基层一线、在各自领域很有代表性的代表在开幕会前,走上“代表通道”,站在聚光灯下,回答媒体记者提问,分享履职故事,传递百姓声音。
1月19日上午,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南京隆重开幕。与往年省人代会相比,今年江苏首次邀请公民旁听,并首次开展“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备受关注。
19位公民受邀到开幕会现场,与全省近800名省人大代表一起,共同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开幕会后的座谈会上,围绕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旁听活动提出意见建议。6位来自基层一线、在各自领域很有代表性的代表在开幕会前,走上“代表通道”,站在聚光灯下,回答媒体记者提问,分享履职故事,传递百姓声音。
这两个“首次”为何别具魅力?从中人们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江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机与活力。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不仅是意蕴深邃的理念,更体现在一个个鲜活具体的实践之中。“公民旁听”打通了人大密切联系群众更为便捷的通道,拓宽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切实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代表通道”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张亮丽名片。人大代表从会场中走向话筒前,不仅展现了新时代更加昂扬自信的代表形象,更拉近了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传递出中国民主的温度、与民相通的诚意。
民有所呼,“会”有所应;民有所盼,“会”有所为。作为民主生活的两个新窗口,“公民旁听”和“代表通道”体现了江苏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决心和行动,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进一步充实与完善,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身边。旁听席虽小,“代表通道”虽短,却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的见证,让更多人从细节故事中读懂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含义。
看到了代表的好台风和硬作风。走好“代表通道”,对代表是个挑战。他们既要用生动易懂的语言“零时差”回答记者提问,还要展现代表的良好形象,难度不小。今天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中,有企业家,有社区“掌舵人”,有返乡创业的90后“新农人”“新农干”,还有备好“道具”现场展示的非遗传承人……他们接受采访丝毫不“发怵”、不做作,且妙语迭出。现场记者以及屏幕前观看直播的观众都说,今天“通道”上的代表们态度坦诚自信,回答干货满满。
代表们的言语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直抵人心的力量。这源于人大代表身上鲜明的人民底色。没有田间地头的“身入”,没有调研思考的“深入”,是不可能这样面对记者们的“长枪短炮”侃侃而谈的。说得好,是因为做得好;做得好,是因为心中装着老百姓。一个个充满烟火气息、“泥土”芬芳的履职故事里,是枝叶关情的百姓冷暖,是基层群众的诉求期盼,更是时代的“民意音符”。
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的江苏。以往,是记者追着代表问建议;如今,代表们主动走到话筒前,讲故事、晒成绩、建良言。以往,老百姓主要是通过大屏小屏观看省人代会的相关信息;如今,公民有机会现场参与,更加直观地了解江苏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取得的崭新成就。可以说,这两扇新窗口,不仅是履职通道、信息通道,更是彰显自信江苏的开放通道,传递的是务实、高效、民主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展现的是汇集民声、凝聚众力、催人奋进的人代会风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创新、多元、开放、发展的活力江苏。
我们期待,由今年始,省人代会旁听席上的公民越来越多,旁听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且能在更多的会议中常态化开展公民旁听活动;越来越多的代表出现在“通道”上,发出更多江苏“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