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lygchina.com.cn
中国连云港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连云港网> 教育> 教育资讯>正文内容
  • 江苏多所高校春季学期推出"春耕"特色劳动实践课程
  • 2024年04月08日来源:中国江苏网

提要:“春风得意正少年,我上春山约你来见……”春耕进行时,“上春山”的风吹进了校园。春季学期开始,省内多所高校推出特色劳动实践课程,开启一场春意融融的“挥汗之旅”。

“春风得意正少年,我上春山约你来见……”春耕进行时,“上春山”的风吹进了校园。春季学期开始,省内多所高校推出特色劳动实践课程,开启一场春意融融的“挥汗之旅”。

学以致用,“技术务农”体验不一般

“我们收集了四牌楼校区沙塘园食堂的餐厨垃圾和九龙湖校区大草坪的绿化废弃物,一共进行了4期堆肥实践,累计处理餐厨垃圾3吨、绿化垃圾5吨,产出肥料4吨。”3月中旬,在东南大学首届春耕节现场,该校“无废城市与低碳生活”生态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忙着把自制堆肥埋入田里。一趟趟搬运、埋土,同学们脸上冒出细密的汗珠。团队成员王子豪告诉记者,从去年4月开始,他们就投身“技术务农”创新实践。

记者了解到,东南大学打造“耕读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0年来共开辟了53块“小花园”,占地总面积约1650平方米,为在校学生提供土地种植农作物与花卉。

“春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我们学校没有开设农学专业,但每位大学生都应当对自然、对农耕、对劳作抱有热爱和尊重之情。”东南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孙威表示,耕种需要整个团队通过分工配合、长期劳作才能迎来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观察作物生长情况并记录数据,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开展研究,进一步拓宽视野、“唤醒”乡土情结。

“今年是我第三年在学校的药用植物园种植菊花。”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2021级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李娜同学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她和学弟学妹们刚把分株好的金丝皇菊栽上,这段时间雨水充沛,要注意防涝。

看着地里正在抽芽的植株,李娜回忆起去年那次失败的嫁接尝试。“在药用植物栽培课堂上,我们从视频中看到专业人员进行菊花嫁接,觉得很简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发现其实很难。”李娜由此感悟到,很多理论知识需要多次实践、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当我们真正走到田间、扛起锹把去劳动,体验是非常不一样的。”

以劳增技,“读懂”脚下的土地

“你看,那边紫色的是葡萄风信子。这种黑褐色的腐殖土,是经过微生物分解发酵后形成的营养土,特别适合种植花卉。”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近日举办“我为母校留片花海”活动,大四学生白朝胜带记者登上校园最高处——象山,一路指点着介绍道。来到学院“食农食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何发酵生物肥、什么季节种什么植物……几名00后热情地给记者科普耕种知识。

将课堂建在“田间地头”,劳动基地不仅让学生“动”起来,也让书本知识“活”起来。“我们种过8棵只有在热带才能生长的咖啡树,为此不断改良土壤,还搭建大棚进行保温。尽管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在尝试过程中,我收获了不少新知识。”白朝胜说。

在基地负责教师马慧子看来,校园劳动基地可以让学生离土地更近、在劳作中卸下压力,“劳动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促进学生提高技能,还可以让人内心充实、积极、有收获感。”

3月27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同学们再一次相约,带着锄头、铁锹等来到校园山坡上的竹林里。“大家要找那种有点‘开裂’的小土包,这里面藏着的笋子更鲜嫩……”适当挖笋有助于保护竹林的美观,负责劳动教育的“第二班主任”周明亮这次请来了宜兴当地的村民,带着同学们一起学习挖笋和护林。

该校环境艺术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曹秋说,在竹林开展劳动教育,也是一次美育的过程。“看着生长茂盛的竹子,我们也‘读懂’了它的坚韧不拔。”大三同学周如昊告诉记者,从大一时不敢下手到现在可以独立挖笋,这片竹林里有自己的青春记忆。

乡土有情,让“新农人”下得去、干得好

3月29日下午,在扬州大学校园内的试验田里,农学院副教授吕超正带着定向班“昆山班”大一的同学们,观察大麦和小麦生长情况。

“你们看,这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中,有一小片区域的麦子发黄,这就是这个时节容易出现的黄花叶病典型症状。”吕超边说边折下病株讲解,“大家对着阳光看,叶子中间有斑块状的黄色,表明这片叶子已经不行了;如果黄色是线条状的,表明还处于感染初期……这些病虫害植株,可都是研究生做实验的‘宝贝’。”

对于这些“定向班”的同学来说,分辨作物物种、识别病虫害、初步进行农机操作只是春耕“开胃小菜”。接下来,他们将陆续走进田里,开始种植一些相对简单的农作物,体验种植、拔草、施肥、除虫、收获采摘、售卖等全过程。

记者了解到,针对苏南地区农业亟待转型升级、农村人才流失严重、青年人才匮乏等情形,从2010年开始,扬州大学陆续与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等地合作开设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定向班”,学生毕业后前往当地的村委会和涉农社区工作。

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杨泽峰说,“新农人”不仅要理念新、懂技术,还要会经营、善管理、能创新。“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全程参与每年两季作物的种、管、收、售,系统培养学生自主生产、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规划等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同学们的岗位适应能力。”

“我记得种蚕豆时需要去拔草,看着就一小块地,最终我拔了6个小时,第二天手还很痛。”扬州大学定向班大四学生龚佳怡告诉记者,看着田里从“草盛豆苗稀”到豆苗青青,自己很有成就感。“劳动让我切身体会到‘粒粒皆辛苦’,也感受到科技给农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为他们多提供帮助。”

“和很多做农业科研的同学相比,定向班的学生未来与农民们打交道时间更长、也更深入。”吕超说,如果他们不懂得怎样种田、怎样分辨病虫害、如何运用智慧农业、如何经营管理,那么将很难与农民深度交流。这些学生未来即便不一定直接种田,也必须懂得如何种田,这样才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责任编辑:郑伊丹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