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5年放归海州湾10亿尾鱼苗
- 2023年10月16日来源:连云港日报
提要:今年伏季休渔期,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建设指挥部在赣榆近海海域举行增殖放流活动。经属地公证员现场公证,532万条人工繁育的黄姑鱼等鱼苗,经放流槽涌入大海。至此,自2018年启动海洋生态修复工程以来,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已累计向海州湾牧场投放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黑鲷、黄姑鱼等多种鱼苗近10亿尾,投放人工鱼礁约3000个。
今年伏季休渔期,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建设指挥部在赣榆近海海域举行增殖放流活动。经属地公证员现场公证,532万条人工繁育的黄姑鱼等鱼苗,经放流槽涌入大海。至此,自2018年启动海洋生态修复工程以来,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已累计向海州湾牧场投放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黑鲷、黄姑鱼等多种鱼苗近10亿尾,投放人工鱼礁约3000个。
针对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对海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影响,按照统筹协调、依法操作的原则,工程设立专项生态补偿资金9000多万元用于增殖放流。“在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颇具挑战的综合性工程。为促进海洋鱼类的生长和繁殖,我们综合采取建设联合鱼类增殖放流站、设置人工鱼礁、建设鱼类种质资源库等保护措施,并开展多项配套科研工作,以维护海洋生物种群数量与资源量、营造适生的环境条件。”30万吨级航道建设指挥部工程处处长丁大志介绍。
放鱼并不是简单的“放生”,要科学放鱼,根据水体的水质状况,因水施策,确定适宜放养的品种、数量及规格等。5年来,30万吨级航道建设指挥部选择了多种适合在近海生长的品种,且种苗活力较强、质量较好,对于恢复海州湾渔业资源、修复海域生态、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根据《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生态修复方案》要求,2023年为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生态修复增殖放流项目实施的最后一年,将进行黄姑鱼、黑鲷、许氏平鲉、花鲈、金乌贼等常见水产经济动物增殖放流,放流总数量1666.7万尾。截至目前,已放流约1581.6万尾,完成总数量的94.9%。其中,放流许氏平鲉107.9万尾、黑鲷160万尾、黄姑鱼1313.6万尾。
“我们正在筹备下个月中旬的增殖放流活动,届时准备放流一批金乌贼和花鲈,大概130万尾左右。”丁大志说,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将减轻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通过增殖放流、人工鱼礁构建、海洋环境治理、岸线整治等措施,使工程周边海域海洋生物数量得到提高,渔业资源得到恢复。
放眼连云港港,天海一色,浮云缱绻,鸥鸟翱翔,这般和谐美好的生态画卷,凝聚着广大工程建设者矢志不渝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热忱。据悉,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海州湾生态环境好转,一组数据可以说明:10年前,海州湾几乎无虾可捕,现在海州湾的中国对虾捕捞量为每年200吨左右,从科学调研及渔民捕捞情况看,增殖放流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