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力场景向“新”
- 2025年04月09日来源:国际商报
提要:“当前,五个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均在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不过,在培育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举例道,有关城市在数字化绿色化消费场景全覆盖方面尚不完善,部分商圈的智能化服务设备使用率不足,国际品牌首店的引进有待进一步拓宽品类,国际游客的消费体验并不丰富。
上海打造“首发上海”“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等标志性活动,举办古埃及文明大展、F1中国大奖赛等国际高水平展览赛事;北京推动多元消费融合发展,培育街区、近山、亲水、赛事、演艺等7类消费场景;重庆依托城市的特色资源,打造山城步道、云端之眼、崖壁公园、楼宇天台等“江崖街洞天”特色消费新场景……
自2021年7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以来,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持续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通过加快推动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激发了市场新活力。目前,五个城市的中华老字号数量占全国近1/3,消费品进口占全国比重超过一半,2024年入境外国人比上年增长约1倍,离境退税销售额占全国超七成。
未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如何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逐潮向“新”的动能,因地制宜开拓消费新场景、新模式和新业态?受访业内人士表示,五个城市不仅要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蓄力,还要在融合创新、国际化塑造等方面持续开展创新。
创新消费场景 五城各具特色
记者了解到,今年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培育建设城市在打造消费场景方面已有了相关规划:上海将打造商旅文体展联动场景,推进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推动重点体育赛事“进商圈、进景区、进街区”,深化医疗旅游试点,打造全球新品首发示范区及国际游戏动漫月嘉年华。
北京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商圈商街,将有序推进4个国际消费体验区建设,打造2至3个千亿规模世界级标志性商圈,推动街区、近山、亲水、演艺、赛事、夜间、数字消费场景与周边文化、旅游、体育、商业设施深度融合。
广州将以“羊城消费新八景”为统领,通过场景、活动、产业和政策“四轮驱动”,激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活力。如在原有已形成品牌的“Young城Yeah市”、精品美食周、国际购物节、直播电商节等基础上,创新打造“广州请你吃龙舟饭”、二次元狂欢周等系列新活动。
天津将聚焦“山、海、河、楼、港”独特资源禀赋,继续推动劝业场等载体业态“焕新”,落地市内免税店,发展街面经济;打造时代奥城、西北角等特色美食集聚区,扩大邮轮旅游等入境消费。
重庆将持续培育“渝味360碗”“渝伴礼”等特色品牌, 做靓不夜重庆、山水旅游、美食之都、生态康养、户外运动、文化消费六大特色消费名片,大力发展“艺术+消费”“体育+消费”“旅游+消费”等“+消费”系列融合发展新业态。
培育建设走深走实
拓宽多元消费空间
“当前,五个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均在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不过,在培育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举例道,有关城市在数字化绿色化消费场景全覆盖方面尚不完善,部分商圈的智能化服务设备使用率不足,国际品牌首店的引进有待进一步拓宽品类,国际游客的消费体验并不丰富。
基于此,刘向东建议,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不仅要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持续创新,还要在融合创新、国际化塑造等诸多方面蓄力,如设置独特的文化IP打造地域消费集聚区,整合消费场景与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沉浸式场景,发展赛事演艺经济,推动消费场景向全时域、全龄层、全要素方向升级;创设更多便利的免税店,优化离境退税服务,推进跨境消费场景建设等。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述五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一是不断深挖城市本身的资源禀赋,打造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消费场景;二是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场景创新,增强消费者沉浸式体验感;三是营造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此外,在引入更多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的同时,应加强具有当地特色的本土品牌的培育,如推动老字号品牌创新经营模式,持续擦亮“金字招牌”。
近日,《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发布,对五城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提出相关举措:优化离境退税商店布局,打造一批离境退税特色街区;推动“邮轮+”业态创新,打通从船上到岸上的消费场景;因地制宜发展汽车赛事、房车露营等消费新场景;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消费”场景等。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在近日商务部召开的扩消费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指导五个城市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国际化消费场景,丰富品质化消费供给,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打造商业繁荣、市场兴旺、人民满意的城市样板。
( 本报记者 魏 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