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恒环保全年处理垃圾26.6万吨 日均发电32万度
- 2025年07月25日来源:连云港日报
提要:清晨,一辆辆垃圾车驶离城区,朝着连云港赣榆康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的垃圾发电厂方向集结。这里是城市垃圾的终点,也是另一种能量的起点。垃圾如何变身为电能?
清晨,一辆辆垃圾车驶离城区,朝着连云港赣榆康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的垃圾发电厂方向集结。
这里是城市垃圾的终点,也是另一种能量的起点。
车斗里,烂菜叶、废纸箱、破布条、破塑料等“城市代谢物”正等待一场特殊的蜕变——它们将告别“废弃物”的形态,转化为点亮万家灯火的电能。
垃圾如何变身为电能?
“嘀——”一辆垃圾车驶过地磅,完成称重后缓缓驶入发电厂。这便是垃圾处理首先要经过的一个环节——称重。车辆刚过磅台,自动称重设备便迅速捕捉数据,车牌号、垃圾重量等信息瞬间传输至电脑屏幕上。工作人员调出实时统计,“看,到现在已经过磅了40多辆车,累计垃圾量455.9吨。”
这些垃圾都被送往哪里了呢?
在运行部经理张东华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垃圾操控室。
“脚下便是垃圾储料仓,垃圾车会把垃圾送到这里。”透过玻璃往下看,几辆垃圾车正依次停靠在料仓边缘,随着车尾的翻板缓缓升起,“哗啦”一声,新到的垃圾便倾泻而下。
这座垃圾储料仓像个巨型的玻璃盒子,足足有3层楼那么高,仓内的垃圾堆积如山。在储料仓的上方有两只钢铁巨爪,爪子张开时比圆桌还大,能轻松提起5吨重的垃圾。
操作室里,操作工正握着操纵杆,只见他手腕轻转,巨爪像被赋予生命般俯冲下去,抓起半爪垃圾又缓缓升起,在空中翻了个身,再“噗”地砸回料堆。“这动作每天得重复上千次,目的是让垃圾‘透气’。”张东华解释道,“刚进来的垃圾含水多,得翻匀了让水分沥到仓底,经过3到5天发酵,这些垃圾才能变成可以燃烧的‘干货’。”垃圾仓内并非杂乱无章,而是被科学地划分为可燃烧区和发酵区,以提高整体处理效率。说话间,巨爪精准地抓起一堆“干货”,稳稳投进料仓边缘的进料口,那里直通隔壁的焚烧炉。
“我们有两条垃圾焚烧线,满负荷运转时每天能处理800多吨垃圾。”张东华说。炉膛内,高温正将垃圾的能量唤醒——在千度烈焰炙烤下,锅炉里的水被持续烧开,翻滚的蒸汽带着磅礴动能喷涌而出。这些蒸汽推动汽轮机高速旋转,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原本令人头疼的生活垃圾,就这样在科学高效的流程中完成蜕变:从堆积的废料到沸腾的蒸汽,从旋转的机械到流淌的电流,最终化作清洁电能汇入电网,奔向城市的千家万户,点亮一盏盏灯火。
据了解,连云港赣榆康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全年垃圾处理量达26.6万吨,日均发电32万度,相当于满足近4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压力,还为城市提供了可观的清洁能源,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针对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污染物,康恒配备了全流程净化系统:废气需经过脱硝、脱硫、除尘等多道工序深度处理,排放指标远优于国家标准;焚烧产生的炉渣经加工后,可制成环保砖用于建筑工程;飞灰则经稳定化处理后进行安全填埋,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
“像废气的处理,我们采用了先进的七步法处理工艺: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半干法+干法+活性炭+小苏打+布袋除尘器+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张东华介绍,这套工艺就像一个强大的清洁卫士,对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层层过滤和净化。从炉膛内开始,SNCR技术率先对氮氧化物进行处理;半干法和干法则针对酸性气体进行中和;活性炭和小苏打进一步吸附重金属和二噁英等有害物质;布袋除尘器过滤细微颗粒物;最后,SCR技术再次深度处理氮氧化物,确保废气排放达到高标准。
这家企业不仅是一个垃圾发电厂,更是一个展现生态环保理念的科普窗口。
7月3日下午,赣榆生态环境局组织了一场“公众开放日”活动,30余名市民与大学生代表一同走进连云港赣榆康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现场参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过程,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活动中,企业工作人员细致讲解了垃圾从运输、发酵到焚烧发电的完整流程,结合实景展示科普环保原理,让参与者在看得见、听得懂的体验中,既摸清了垃圾处理的科学路径,也加深了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理解。
控制中心的大屏上,总产电量的数据实时跳动,平均每小时发电1.5万度。此刻点亮万家灯火的电流里,或许就有那些生活垃圾发的电——它们正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参与着城市的运转,诉说着“变废为宝”的环保故事。